近日,西北工業大學“覓沙海絲路情,尋非遺民族魂,探中國文化美”重點社會實踐隊到訪泉州,前往泉州市豐澤區蟳埔村,真切地感受到了泉州文化的獨特魅力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價值。
來到蟳埔村,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閩南泉州特色建筑——蚵殼厝。這種建筑起源于宋末元初,曾經見證了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每一堵墻、每一間屋子都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在這里,令實踐隊成員印象深刻的,莫過于親身體驗簪花文化了。在簪花工坊中,阿嬤們將實踐隊成員的頭發盤起,以發髻為中心,用象牙筷固定,周圍裝飾以兩三層季節性鮮花和艷麗的紅色鮮花,形似迷人的花園。實踐隊成員戴好簪花圍、身著當地特色服飾大裾衫,仿佛已經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一員,感受著她們世代相傳的情感與記憶。
為進一步了解簪花技術的歷史淵源,實踐隊成員采訪了簪花技術非遺傳承人——白蘭奶奶。采訪時,白蘭奶奶笑著說:“干活的時候頭發容易粘在臉上,于是我們用花兒將頭發別起來,這也是每個蟳埔女必須學習的技術。”對于簪花在網絡上爆火這一現象,白蘭奶奶表示,非常感謝數字媒體平臺,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了簪花技藝,她感到十分高興。白蘭奶奶說出了每一個非遺傳承人的心聲,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是一件極具成就感的事。
西安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都擁有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旅推廣與非遺保護方面也有許多可以相互借鑒之處。此次實踐隊還來到市文旅局,探索兩城文旅推廣模式方案的聯系,尤其注重非遺傳承保護與海外傳播。大家圍繞泉州文旅開展的特色品牌活動、非遺傳承保護、文旅宣傳營銷等展開了熱烈交流,也圍繞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如何由“網紅”變為“長紅”等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座談會不僅讓我們對泉州文旅的發展現狀和規劃有了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讓泉州與西安的非遺有了深入的互動,泉州文旅今后也將繼續深入大學生群體,進一步推動寶貴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泉州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記者 柳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