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清源茶餅的制作工藝師承宋元貢茶——北苑龍團鳳餅,龍團鳳餅是早期的茶餅;北苑是其產地,位于建州建安縣鳳凰山(今屬建甌市東峰鎮)。龍團鳳餅(茶餅)生產歷史悠久、名聲顯赫。五代閩國龍啟元年(933年),閤門史張廷暉在鳳凰山開辟茶園,產茶進貢閩國皇族王延鈞、王延政,從此開始北苑貢茶的歷史。后來南唐后主李煜在北苑設立“龍焙”,制茶專分期分批皇家享用。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趙靈“特制龍鳳模,取象于龍鳳,以別庶飲”,派官員到北苑,專門監制壓有龍鳳圖案的龍團鳳餅,龍團鳳餅由此誕生并逐漸興盛。龍團鳳餅在宋元時期被視為茶中珍品、飲譽朝野。
歐陽修的《歸田錄》載:“茶之品莫貴于龍鳳團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周絳的《苑苑總錄》載:“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周煇的《清波雜志》載:“自熙寧后,始貴密云龍(龍團鳳餅),每歲頭綱修貢,奉宗廟用供玉食外,賚及臣下無幾,戚里貴近,乞賜尤繁”。能得到皇上賜一小塊茶餅,便是一份殊榮。元大德六年(1302年元成宗鐵穆爾將制茶中心由北苑移往武夷山),在崇安縣九曲溪畔設立皇家焙茶局,精制龍團鳳餅貢茶。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上,贊譽“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宋元文人墨客對龍團鳳餅也大有贊許,吟詩填詞。陸游曾寫到“春殘猶看少城花,雪里來嘗北苑茶”,“建溪官茶天下絕,香味欲全須小雪”詩句,句中的北苑茶,建溪官茶就是指龍團鳳餅。蘇軾有:“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免毫盞里,霎時滋味,舌回頭”的詞句;李清照有:“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的詞句;朱熹有“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的佳句;原籍泉州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宋朝宰相蘇頌也有:“團團龍鏡未磨開,馥馥新香滿座來”的詩文;北宋泉太守王十朋收到友人送的龍團鳳餅欣喜地寫下:“建安分送建溪春,驚起松堂午夢人”。元初重臣耶律楚材(契丹人)在隨成思汗西征時也寫下了:“”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竊黃塵塞五車”的詩句;詩人蔡廷秀也有:“仙人應愛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表達了對龍團鳳餅的喜愛。宋代的《綠茶》、《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品茶要錄》、《建安茶記》、《北苑拾遺》、《龍焙美成錄》、《西溪叢語》等書籍都對龍團鳳餅留有贊譽之詞等。
龍團鳳餅制作工藝自誕生以后就得到不斷發展。丁謂(字公言,蘇州人)任福建轉運使時,傾盡人力、物力,監制貢茶龍團鳳餅,“社前十日采其芽,日數千工聚而造之,逼社即入貢”,在制作上力求精良、快捷,制成大團餅(一斤2餅、4餅)。蔡襄(字君謨,仙游人)任福建轉運使時,著重改造品質與花色,改進工藝流程,采用鮮嫩茶芽作原料,經蒸、榨、研、造、焙,改制成小團餅(一斤20餅),小團餅的品質更佳。賈青(字春卿,獲鹿人)任福建轉運使時,督造出比小龍團更為精致的“密云龍”。而后又創“龍團勝雪”,品質更佳。從宋代起至明初的400多年間,龍團鳳餅作為貢茶中極品,在中國的茶葉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龍團鳳餅雖名冠天下、工藝精湛、品質優良,但也難逃“罷造”的惡運。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減輕百姓負擔,下詔罷貢龍團鳳餅?!稏|溪試茶錄》載:“自南唐,歲率六縣民采造,大為民間所苦”。蔡襄后任泉州太守,在清源山龜巖與義波和尚論茶時也說:“入貢之品,取媚巧以迎合,并非茶道之正宗。……以入貢為佳,而生民不賞,亦何報導取乎”。“價值金二兩”的龍團鳳餅不惜血本去迎合皇帝,已嚴重脫離了作為飲品應有的價值。
歷史似流水一般,沖逝的是糟粕,沉淀的是精華。龍團鳳餅,其取媚嘩寵之處,最終走向消亡,而其精湛的工藝卻完好地被人們傳承下來,為后來武夷清源茶餅的誕生奠定基礎。負責制作龍團鳳餅的“龍焙”(指焙茶房)隨著貢茶的“罷造”而撤銷。茶師們帶著龍團鳳餅精湛的制作工藝進入武夷山“私焙”。 武夷山主要的產茶區和制作私焙,大多歸佛教寺院所有。幾經流傳,龍團鳳餅精湛的制作工藝最終歸入佛門,從明初到清末的400余年間,一直在武夷山的佛教寺院中秘密傳承著。
武夷清源茶餅在制作工藝和使用方法上師承龍團鳳餅。如:龍團鳳餅原料需“置瓦盆兌水研細”, 武夷清源茶餅也以研磨粉碎后的茶末為原料;龍團鳳餅需“結就紫云堆”, 武夷清源茶餅也需要堆積發酵;龍團鳳餅“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將皇家專用的龍鳳花紋印記在茶餅上,武夷清源茶餅也需入模壓制“清源”商號;烘焙龍團鳳餅必須用純凈的炭火,不能使火中有煙。如果火中有煙,就會“使茶香盡而煙臭不去也”, 武夷清源茶餅亦同。龍團鳳餅在使用上需先將團茶敲碎,然后沖入水中煮沸煎服,“煎服則去滯而化食”,同時在煎煮中常加鹽、姜,“調之以鹽味”、“用姜煎信佳”,傳統武夷清源茶餅也要煎服,煎服中加鹽、姜功效更佳。
清源寺地處深山老林多瘴氣,清源寺高僧先輩,為了擺脫病魔困擾的疾苦,結合傳統中醫學理論和龍團鳳餅的制作工藝,采用當地盛產的武夷巖茶,配合43味中藥精制,研究創造了武夷清源茶餅。茶餅以茶為主原料,茶葉中約占80%,中藥材及及他約占20%,茶葉與中藥材分別碾碎,研磨成粉,用適當面粉煮糊作為粘劑,經加工后印成餅狀,烘焙足干。
茶具具有止渴、提神、消暑,增強免疫力的功效,根據陸羽《茶經》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人,若熱渴,凝悶,腦痛,止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陳藏器《本草拾遺》載:“止渴除疫,貴在茶也。”以珍貴的武夷巖茶為主原材料效果更佳。43味中草藥按照古法炮制,如大黃要九蒸九制。采用武夷山區一帶盛產的地道中藥材——如浦城的厚樸(芬香溫藥,出產的“建樸”曾為貢品);建甌的澤瀉(利水去濕泄熱藥,建甌被被譽為“澤瀉之鄉”久負盛名);武夷山和枳殼(理氣健胃用藥,閩北地道中藥);邵武的茯苓(又稱松茯苓,補益兼滲淡利水藥);邵武的使君子(健脾胃、除虛熱、療瀉痢,解放后一直是國家定購藥材);建寧的烏梅(收斂肺氣、止渴生津)。采用的中藥材還有檳榔、車前子、藿香、砂仁、木香、小茴香、知母、白術、川芎、荊芥、元胡、半夏等。
清源寺高僧所創的茶餅,具有祛暑解表,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理氣止痛,止吐止瀉的功效,適用于中暑,惡寒發熱,頭痛昏眩,積食腹脹,脘腹腹痛,痢疾,瘴氣的功效。使用方法簡便,只需開水沖泡或水煎代茶;用途廣泛,可作茶飲,可當藥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