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說,蟳埔原是一面背小山丘,三面臨晉江下游二平方公里左右的海邊地帶,約于元末明初,一姓氏為候的富者身后墓葬于蟳埔,墓主人立一墓牌長1.8米,寬約1.2米,上書明朝候氏之墓,墓身何處至今不明,同時兩根文筆,兩對石馬倒下埋于海邊的泥沙里,為管理此墓顧一翁氏為之守護。
翁氏定居后,先后有莊、陳、吳、蔡、張等相繼外地遷入居住,開始上述姓氏僅是墾地造田,從事農耕先計,直至明永樂年間紫云蟳埔始祖黃駕山,從惠安 下村。逃荒抵蟳埔定居住于現厝仔海邊,搭竹棚為厝,開始從事漁業生產, 經數年發展,生產規模、作業形式逐步改善提高,且人丁培贈,又推動生產的快速發展。當時外海作業以掃坂業為主《捕鯧漁》內海以捕紅蟳為主,據說當時的掃坂船從現在槍城至坎下海邊排列,已有數百條漁船,由于歷史的世襲,從事漁業生產的村民,絕大多數是貢氏后代。
蟳埔村,以前取名前埔。因座落于后埔的前面,故稱前埔。因背山面海、靠捕撈漁蝦、紅蟳為主業,且盛產紅蟳于泉州地區故稱蟳埔。抗日戰爭時期行政區劃保甲制。 區以東村為法石鎮,蟳埔是晉江下游的北端靠近江邊,取名臨江保。
解放初期,由蟳埔、金崎、霞壙合為一村,故取臨江的臨字,金崎寧海廟的海字,合稱臨海村。
六十年代初,市委為加速漁業生產的發展,便于對漁業的領導,由東海公社的臨海大隊與城東公社的金鳳嶼大隊合并為泉州市漁業公社,蟳埔則由原來的臨海大隊劃分為捕撈大隊與臨海大隊,文革后捕撈大隊撤銷后,依舊合稱臨海大隊,直至人民公社改制為鎮政府后,臨海再更名為蟳埔大隊,后改為蟳埔社區。(整理者:黃瑞興)
附:蟳埔村中的小地名來歷
一、頂下寮:
現蟳埔厝仔地界有和頂寮、下寮的角落:蟳埔黃氏始祖黃駕山初抵蟳埔時,搭竹棚于海邊,搭在近海的叫下寮,搭在后面的稱頂寮。
二、大沃、沃仔:
由漁業生產快速發展,漁船數量逐漸增加,整個海邊均停泊漁船,停泊在順濟宮對面海邊,船數較多稱大沃,停泊在厝仔海邊的叫沃仔。
三、新厝:此地原是荒野地帶,后由加沒,天海等人的先人建新大厝于此,后人稱為新厝。
四、六塊厝:以往蟳埔有一條小街,稱街路,路的上半段有相對六座大厝,民間稱六塊厝。
五、東頭:西、東頭原為一脈之宗,近百年前,東頭的近親建現有的三落大厝,因建于西頭宗祠的東面故稱為東頭。
六、尾厝:尾厝的黃氏族親在蟳埔黃氏宗親中居第五房,也就是最后的一房,又租厝建于蟳埔村的最尾端,故里人稱其為尾厝。
七、莊、陳、吳、謝、郭、張等姓氏,均自建祖廳,又其族親均居住在各自祖廳的周圍,所以每個角落便姓氏稱之:如莊氏祖廳地界稱莊厝,蔡氏祖廳稱蔡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