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9日訊 “傳統手工藝市場需求量很大,如今卻越來越少人學,所以急需培養手工匠。”9月23日,泉州輕工職業學院舉行2015級新生開學典禮,今年學院報到學生達1570人,在校生總數首次突破4100人,招生工作位居省內同類高校前列。本學期起,學院正式推出手工匠培養計劃和軟件測試和移動互聯開發技術人才培養班培養計劃,以期以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養專業人才,服務地方經濟。泉州輕工學院執行董事王樹生博士發現,技術人才緊缺,為此,非常注重手工匠培養計劃。
手工匠大師、國家一級技師陳肖丹女士,正在輔導學生們
記者從福建省教育廳獲悉,至2020年,我省將遴選支持150個左右省級示范性現代學徒制建設項目,引領帶動建立校企分工合作、協同育人、共同發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基于此,泉州輕工學院正式推出“手工匠培養計劃”,通過建設手工匠導師隊伍、建設“手工匠大師”工作室,先行先試探索“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
開學典禮上,國家一級技師陳肖丹,高級木匠張金星、童家猛,高級泥水匠何雙輝,木雕師陳祖華等7位在行業具有較大影響力,手工藝技術精湛的技能大師,正式受聘為學院的“手工匠大師”,享受與學院在職教師同等待遇。
傳統技藝瀕臨失傳,是具有近40年從業經驗的木雕師陳祖華的擔憂。“以前帶過100多個徒弟,但他們大多轉行了,現在學的人也越來越少,我擔心手藝后繼無人。”童家猛說,自己希望有人可以繼承衣缽,把木雕工藝發揚光大,“大學推出手工匠培養計劃,不但能讓學生多學習一門技能,還搶救面臨失傳的傳統手藝。”
泉州輕工學院執行董事王樹生博士發現,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傳統手工藝,特別是許多人以互聯網為“家”對身心健康不利。他覺得,在電商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應有人從事實體生產。學院引入“手工匠計劃”,既是為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服務地方經濟;又是為了傳播工者之巧、匠者之心,在學生中樹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接下來,泉州輕工學院將逐步引入企、事業單位的高技能人才和民間手藝師,并掛牌成立“大師工作室”,至2016年底,基本建設完成涉及木匠、泥水匠、畫匠、裁縫等10門相關課程,以“學徒制”的模式,培養高素養的手工匠人才。
此外,為了適應“互聯網+”的發展需要,本學期開始,泉州輕工學院實施“軟件測試與移動互聯開發技術人才培養計劃”,與北京北測教育科技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聯合培養現代科技所需人才。(海都記者 林繼學 呂波 通訊員 吳文彈 林圣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