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篇
“壓力山大”的考生家長們
回顧歷年高考,有家長因女兒第二次高考,緊張得夜不能寐;有家長為不給兒子心理壓力,每天奔波兩百多里路,偷偷目送孩子進考場……他們無怨無悔,考場外烈日下坐立難安。其實,面對高考,“壓力山大”的不僅僅是學生。
每天往返兩百多里陪考
老劉家住安溪的小山村里,家中唯一的兒子2005年考到泉州五中,2008年參加高考。高三那年,兒子住在離校門口50米左右的民宅。
“孩子給我下了死命令:不許來陪考!”老劉說,他也不想給兒子增加壓力,不過兒子的四個姐姐很疼弟弟,全都提前從單位請好假回到家中,6月7日清晨6點,全家就出發了,準備偷偷來陪考。
“怕他看到,我們躲在校門口圍墻邊,等了一個小時,終于看到兒子的身影。他早餐吃飽沒、這表情是輕松的吧……”等了一小時,只看到孩子不到一分鐘,偷偷目送他進考場,然后回他宿舍休息。老劉說,每次進去房間都要記住那被子是怎么折的、開水壺的朝向……在兒子回來之前一一恢復,生怕他會起疑心。
2天高考,每天往返兩百多里路,直到考試結束,老劉才告訴兒子,“再遠我也要來,以前四個女兒高考我也是一次都沒缺席”。
為緩解壓力拼命做家務
“那個禮拜,我擦破了兩塊抹布。”陳玉麗說,兒子小程當年就讀廈門六中,2003年參加高考。為更好地照顧兒子飲食,陳玉麗向單位請假一個禮拜,還和家里人“串供”:“廠里高壓線壞了,停產三天,全部人都不用上班。”
越接近高考,陳玉麗越緊張,為了掩飾自己的情緒,她只好拼命做家務。“坐不住,電視也不想看,明明大廳的柜子、沙發等家具都很干凈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不自覺地反復擦拭。”
手上做著家務,但陳玉麗的眼睛和心思都盯在兒子身上,一看到兒子站起來拿起水杯,她趕緊沖過去接水杯;看到兒子拿起考試用的2B鉛筆在削,她也趕緊跑過去接過活。
考前一天,兒子不讓陪考,但陳玉麗嘴上答應,卻還是跟在兒子后面大約200米遠,默默看他走進考場,然后一個人圍著學校四周不停繞圈消磨時間,等考場提醒離考試結束還有半個小時,她才趕緊回家,“等高考一結束,我才發現,家里新買的兩塊抹布都被我擦破一個洞了”。
夜夜失眠 瘦了五六斤
啊黑的女兒是復讀生,2010年第二次參加高考。啊黑形容說,“那簡直是天昏地暗的經歷”。
“第一年她太緊張了,每考一科回家都要哭一場,結果成績也很不理想。”啊黑的女兒選擇了復讀。
第二年高考,在廈門營生的啊黑特地提早了一個月回家陪考,“越臨近高考,我壓力越大,一天天失眠,睜著眼睛等天亮,我就怕女兒再像去年那樣發揮不好。女兒隨我,也一天天愁眉苦臉的”。為了不讓女兒看出他的焦慮,他天天變著法子讓女兒減壓。
高考那兩天,家離校門口就五百米距離的啊黑堅持要送孩子去考試,“她在里面考,我在外面祈禱,心緒全在考試的事情上”。啊黑晚上失眠,白天全天陪考,他說那幾天里他愣是瘦了五六斤。
終于考完,這次女兒沒有大哭,“她把高中三年所有的書全燒了,說:‘爸,再考不上咱不讀了!’”在持續的壓力和失眠的折騰下,啊黑來了一場人生第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6月8日當天晚上飛到海南三亞緩解壓力。最后他的女兒考上仰恩大學。
專家支招
家長平時怎樣考前就怎樣
對于家長的壓力,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飛虎建議,家長們要學會保持“平常心”,多聽孩子說話,少和孩子講大道理。
“對于高考,家長和考生一樣,也要學會抱著一種無為的心態——不是不作為,而是不要過度關注。”陳飛虎認為,家長們保持平常心態即可,平時怎么樣現在還是怎么樣,給孩子空間獨自去面對。
比如,飲食上,可以稍微清淡一些,多準備些青菜和水果,不要太油膩,更不要刻意給孩子進補,這樣反而讓孩子覺得你很重視這次考試,希望他考好,很容易轉化為壓力。對本來就緊張的孩子來說,容易過度緊張焦慮。
有的考生這段時間可能會因為緊張而出現胃口不佳、消化不好等情況,家長可以給孩子買點嗎丁啉,在飯前15~30分鐘吃一顆,有助消化。
再如,和孩子交流時,不要嘮叨,也不要主動去探聽孩子的學習及成績。像“多吃點×××、晚上別熬太晚、考試有把握嗎、東西都準備好了嗎”之類的話看似關心,其實會讓孩子反感。還有“要考試了,不能怎樣怎樣,快去看書”之類施加壓力的話,以及“不要緊張,考試的時候認真做,不要粗心”、“好好準備,你看那誰誰誰去年考到了什么學校”等考前指導的話,也是和孩子交流的禁忌。
另外,家長還要學會“察言觀色”,發現孩子的臉色、心情不佳,要有意識引導孩子說話。比如,坐在孩子身邊,用一句“怎么了”開頭,引導孩子自己講,或者是和孩子一起深呼吸、做運動,把心里的擔憂、緊張都抒發出來。家長只要做好一個“安靜的傾聽者”,表達理解、陪孩子放松即可。(海都記者 李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