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6日訊 “書法是一種造型藝術,一點一線奇妙結合,賦予每個字節奏與韻律。”前晚,52歲的楊秋生老師開啟了海都甲第書院第一堂課,與20多名讀者和海都小記者分享“漫談書法與中國文化”。
楊秋生是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泉州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他的妙語連珠令讀者們贊嘆連連。讀者們覺得,這樣的課堂很長見識,盼著下次還能來。他們的想法與海都報開創甲第書院的初衷不謀而合。書院正是想整合資源,為名師搭建傳播學術與思想的平臺,也給學子提供學習經典和技能的機會。
現在,請隨著我們走進第一堂課,看看楊秋生老師如何展現點與線的美妙漢字藝術。
楊老師講解握筆姿勢,小記者們聽得很認真
奧妙漢字 千百年趣味演變
“漢字是書法的母體,漢字的表意特性決定了書寫的藝術。”楊老師從漢字的演變講起,他在紙上寫上甲骨文的“日、月、山、川”。他說,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后來演變成金文,再后來有大篆,到了秦朝統一時,把文字統一成小篆。“漢朝出現了漢隸,是漢字的分水嶺,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楊老師介紹,到了南北朝時期,各種書體的演變基本完成,文人追求書寫風格成為主流。
隨后,話鋒一轉,楊老師從漢字演變講到漢字的奧妙。“安”和“寇”為什么要這樣寫?楊老師提問后,小記者們爭先恐后,卻沒人猜中。“寶蓋頭‘宀’表示房子,里面有女子,古代的女子是安靜的,所以房子里有女子表示安寧。”楊老師說,“寇”的“元”是人、“攴”是匕首,表示有人拿著刀沖進房子里,所以就是侵略的意思。
楊老師還提到書法中常出現的異體字。“這個是‘鵝’字,‘鵞’也一樣是‘鵝’字。王羲之寫的‘鵝’很出名,為了書法的美感,他經常在一篇文章中,寫不同的‘鵝’字。”楊老師還舉例說,“詠”字可以是口字旁,也可以是“詠”言字旁。
毛筆是書法關鍵 點線藝術藏風格
楊老師告訴讀者們,以“點”和“線”構成的書法藝術,“點”是線的濃縮,“線”則是點的延長,因而,中國的書法藝術又被稱作線條的藝術。
“毛筆的使用是書法藝術形成的關鍵因素。”楊老師說,最初漢字的書寫工具是契刀,后來才演變為毛筆。相傳,毛筆是秦國大將蒙恬所發明,在野史《古今注》(晉代崔豹撰)中,敘述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正是毛筆在書寫時的徐疾提頓,令一點一線形神各異,從而使筆墨揮灑、黑白交融。
“宋代有活字印刷術后,漢字書寫不再只追求楷書的工整,而是更多追求書寫風格。”楊老師以蘇軾最著名的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帖》為例。他說,這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當時,蘇軾惆悵孤獨,書法起伏跌宕,氣勢奔放,《黃州寒食詩帖》也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歷史上,許多書法作品背后有著有趣的故事。”楊老師提到山海關上的“天下第一關”匾額,這是明朝進士蕭顯所寫。掛到城樓后,人們發現“下”字少了一點,蕭顯便在城樓下團起一塊麻布,飽蘸濃墨,飛箭射去,恰好打到“點”的位置上,這一絕招,使“天下第一關”匾額更加聲名遠播。
□花絮
70多歲退休教師 當晚從晉江來聽課
前晚7點半,“漫談書法與中國文化”已經開課,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氣喘吁吁跑來聽課。老人姓蔡,是位70多歲的退休教師,在小學任教40多年。從十幾歲起,他就開始練毛筆字,并沉迷于書法。前晚,聽說楊秋生老師在甲第書院開課,他立刻從晉江青陽趕來聽課。
“這樣的課真的很好,生動地講漢字演化和書法的本源,能激發人們對書法的興趣。”老蔡覺得,楊老師的書法課很生動,下次海都甲第書院開課時,他還會再來。
□小記者提問
課堂結束后,楊老師還騰出時間,從握筆、練字、書寫習慣等方面,耐心解答小記者的問題:
通政小學林靜文:在學練毛筆字時,要從哪些基本功練起?
楊秋生:剛開始練毛筆字,要先學好執筆,提筆、握筆這些寫毛筆字的基礎,執筆至少要練習一個星期。一般人都是從“顏柳歐”三體中入門,當然,我建議還是從更容易入門的“顏體”開始練。
豐澤二實小余多:初學毛筆字時,握筆和坐姿是怎樣的?
楊秋生:寫毛筆字時,身體一定要坐得筆直,雙腳適當伸開,這樣的姿勢能達到修身養性的作用。如果寫字時坐得歪歪扭扭,時間久了對身體很不好。
泉州市實驗小學林思晗:剛學書法時,是到書法班找老師培訓,還是自己在家里練習更好呢?是從大楷練起,還是小楷呢?
楊秋生:學書法,入門是關鍵,不要養成不良的習慣。所以,如果家里有人懂書法,也可以在家里練習。但是,如果家里沒有人教,我建議還是找書法老師培訓,避免養成書寫的壞習慣。剛開始學書法,我建議小朋友們從中楷開始練習。(海都記者 林繼學 黃謹 實習生 呂德燦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