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8日離家出走,到8月13日與家人重逢,失聯5天的11歲男孩楊志引發全城關注;8月10日,13歲貴州男孩古鵬,趁家人午睡從晉江市羅山街道許坑社區的家中出走……
近日,泉州發生多起孩子離家出走事件,微信朋友圈里被刷屏的尋人消息,牽動不少市民的心。溫暖的尋人故事背后,不禁令人深思:孩子們為何頻頻離家出走?這些事件暴露了哪些心理或教育問題?家長應如何應對?記者就此展開采訪。
事件
離家出走頻發
學業家事成為主因
8月8日早上,11歲的男孩楊志跑到菜市場玩以后,曾經回過家,但“被爸爸媽媽責備,因為害怕就離家出走”。楊志一家是云南大理人,他在石獅出生并讀了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之后母親陪伴其回大理老家讀書。據悉,在云南時楊志就曾離家出走過,暑假到石獅以后也曾跑出去玩,兩三天沒回來,為此母親曾嚇唬過他。
無獨有偶。8月10日,13歲的貴州男孩古鵬,趁家人午睡自己出了門。古鵬在晉江市羅山一小學讀五年級,他平時喜歡抓魚,去年曾有一次外出,因時間太晚不敢回家,竟在家門外睡著。
去年10月8日晚,泉州有一對年僅10歲的雙胞胎男孩,因國慶假期將結束,便萌生離家出走繼續玩幾天的念頭。兩人玩耍,眼看天色漸黑又害怕被家長責罵,在外留宿一晚。
在網絡上搜索相關報道,各地學生離家出走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今年6月,廣州一小學三年級學生因說謊被奶奶打,離家出走;廣州10歲孩子因淘氣被父親踢了兩腳,離家出走31小時;杭州12歲女生與家人鬧矛盾,離家出走1天1夜……
經分析發現,孩子們離家出走的原因大同小異,大多與學業、家庭有關,包括與父母起爭執、學業壓力大、貪玩忘歸害怕責罰等。
分析
心理問題是親子關系的折射
在研究上述案例后,泉州一中心理教研組組長徐佳琳老師認為,這類離家出走的孩子,一般都與父愛缺失或母親焦慮暴躁有關。
“孩子身上的問題,究其根本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是家庭關系的一種折射。”徐佳琳認為,父親在家中較權威,很多即便是自己做錯了,也不會向孩子認錯或妥協。而由于丈夫長期不在身邊,孩子的母親易焦慮,脾氣也相對較差,在養育中難免不自覺地把焦慮和壞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如此氛圍下成長的孩子就容易形成叛逆的心理。
徐佳琳分析,“楊志并不是真的想離開家庭,他希望能引起父母的關注,他有一顆期盼獨立的心但又無法真正獨立。”她建議,父母在教育中,一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可動輒打罵甚至威脅恐嚇;二要注意教育的方式,真正做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在理解的基礎上提升親子溝通的效果。建議家長多傾聽孩子心聲,主動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加強家校聯系和互動。
“只有建立起良好親密的親子關系,才能真正解決孩子身上的叛逆、脆弱、沖動、焦慮等問題,否則事倍功半。”徐佳琳說。
注意教育方式
勿粗暴恐嚇或懲罰
黎明職業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負責人葉彥琪介紹,以前類似離家出走的案例,以單親家庭或留守兒童居多,這類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很多有早期分離創傷。但上述案例很多并非留守兒童,至少一方陪伴在旁,“比如楊志,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與父母并非沒有感情,更多的是親子關系存在沖突,是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葉彥琪直言,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大了自然能聽懂父母話語里的“愛之深恨之切”,但實質上有些孩子分辨不出恐嚇和愛,甚至會把父母類似于“你再調皮就不要你”“你再不聽話我就拿棍子”之類的話當真,進而陷入恐懼,親子疏離感就此產生。而童年的恐嚇會進入人的潛意識,甚至在未來長期影響一個人。
“這是一個分寸、度量的把握。”葉彥琪認為,在教育過程中粗暴的恐嚇并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孩子一旦犯錯會擔心父母拋棄他,或者恐懼父母的懲罰而不敢回家。因此,父母應改變粗暴的教育方式,先檢討自己對孩子的愛是否無條件,再告訴孩子不論對錯與否父母都愛他,同時也要教導孩子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比如身為學生必須好好學習、身為家庭一分子要幫忙承擔家務等。
生了二孩
別冷落了“老大”
“全面二孩”時代,家庭結構的改變,有可能對第一個孩子產生心理影響。泉州一中心理教研組組長徐佳琳介紹,從平時的咨詢經驗來看,生育二孩之后,“老大”離家出走的案例開始出現。
“父母生育二孩不單純是家庭增添一口人這么簡單,對一直作為獨生子女的孩子來說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徐佳琳說,隨著父母生育二孩,孩子的活動空間、生活、父母的關注度等都會有變化,父母會不自覺地更關注小寶寶,“老大”就可能會產生失落感,表現出逆反、自卑、嫉妒、自私、任性等異常情緒和心理,有的甚至有過激反應。
“其實,絕大部分父母并不會偏心,但孩子不會這么想。尤其是女孩更細膩更敏感,更需要關注和關愛,因此二孩家庭尤其要關注大女兒,采取適當的方式與孩子多溝通交流,讓她感受到另一個生命的到來并不會對她產生威脅,才能構建和睦的家庭成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