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泉州市德化縣春美鄉千畝黃花菜基地,金燦燦的花海隨風搖曳,村民們穿梭其間忙碌采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片承載著800年種植歷史的“母親花”,如今在黨建引領“跨村聯建”新模式催化下,德化黃花菜先后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全國特質農品名錄,2024年黃花菜全產業鏈產值突破7000萬元,帶動農戶年均增收1.5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花”。
組織聯建強堡壘 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
“以前啊,各村各干各的,技術好壞全看天,銷路有無全憑運,最怕黃花菜開了卻爛在地里。”梁春村黨支部書記蘇宏亮回憶起黃花菜產業曾經面臨規模小、風險高、收益不穩定的困境。
2021年,春美鄉以黨建為引領,打破傳統行政區劃壁壘,牽頭成立黃花菜產業聯合黨委,將6個核心種植村及合作社的黨支部擰成一股繩,通過“月碰頭、季調度、年總結”常態化機制,推動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難題共解。
聯建的“化學反應”迅速顯現。去年古春村采收季突遇勞力短缺,聯合黨委迅速調配聯建村勞力10余人火速支援,僅用3天搶收完50畝黃花菜,挽回經濟損失2萬元。當得知鄰近大田縣張墘村數百斤優質干黃花菜滯銷時,聯建村黨組織迅速發起“以購代幫”行動,短短幾天便清空庫存,解了兄弟村的燃眉之急。聯合黨委書記張秋菊形象地說:“聯建不是簡單相加,而是要讓產業鏈上的每個‘齒輪’都精準咬合,產生‘1+1>2’的倍增效應。”
如今,聯建村共享技術、渠道和品牌,黃花菜優質率提升20%,依托聯合議價和品牌溢價,價格較農戶散賣平均高出10%,村民增收實實在在。
圖為村民采收黃花菜
人才聯育增動能 變“傳統種植”為“科技興產”
產業要振興,人才是關鍵。春美鄉黨委創新構建全鏈條人才體系,為黃花菜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人才支撐。在“引才”方面,聯合黨委對接省農科院團隊,改良研發抗病新品種,畝產提高5%。實施“雁歸計劃”吸引8名鄉村能人返鄉,其中黨員企業家蘇軍輝投資550萬元開發5款新產品,實現附加值翻番。在“育才”方面,建成鄉村振興職業培訓學校,創新“云課堂+田間課”模式,累計培訓800余人次,培育86名技術骨干和12名電商達人,實現“一戶一技術明白人”。在“用才”方面,創新“人才+項目”聯動機制,組建“跨村技術服務隊”,開展聯村技術指導30余次,成功解決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等共性技術難題8項。同時,整合聯建村資源建設“片區農特產品加工中心”,合力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預計可帶動集體經濟增收10%。
圖為春美鄉直播基地,主播在推介黃花菜農產品
從技術引進到本土培養,春美鄉以人才聯育推動傳統農業向科技農業轉型,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品牌聯創拓市場 變“土特產品”為“產業金名片”
在“母親花”文化旅游活動現場,融合德化白瓷的“瓷語萱華”禮盒成為爆款;農優展銷中心里,“黃花菜+”系列文創產品供不應求……品牌聯創已成為聯建村產業提質增效的“金鑰匙”。
近年來,春美鄉連續舉辦5屆“母親花”文化旅游活動,累計吸引游客超萬人次,極大提升了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積極拓展產業邊界,開發觀賞型黃花菜、定制花盆等衍生產品,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跨村聯建,不僅聯出了規模效益,更聯出了品牌價值。讓深山的‘小黃花’闖出大市場,鄉親們增收致富的底氣更足了!”春美鄉黨委書記林志威深有感觸。
圖為“母親花”文化旅游現場簽訂聯建協議
從“各自為戰”到“全域聯動”,春美鄉以黨建共建凝聚合力,用“一枝花”撬動“全域興”。如今,聯建村正攜手繪制鄉村全面振興新圖景-讓每一朵黃花都成為共富的見證,讓每一名村民都成為發展的主角。(陳文彬 曾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