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絲海逐浪再遠航
“我們已經相識20多年,跟兄弟一樣。”從2005年開始,黎巴嫩友人比利可每年都會來德化,與順美公司總經理鄭鵬飛探討市場需求和生產合作。他認為,在當前中國實施“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空間越來越廣闊。
德化縣委書記梁玉華告訴記者,“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德化陶瓷企業緊緊圍繞力爭到2022年陶瓷年產值突破500億元人民幣的發展目標,將先進理念“請進來”,帶著產品和文化“走出去”。2018年1—5月,德化對“一帶一路”沿線39個國家和地區有過出口業績,涉及企業90家,出口額1342.96萬美元,同比增長41.2%,其中出口量增長的國家有22個,對2個國家出口增幅超15倍。
打破陳規揚起文創的“風帆”
在順美公司的國際產品展區,擺滿了與各知名外企聯合開發的陶瓷卡通形象產品。
很難想象,31年前,剛成立的順美公司還是一個家庭作坊,到了1992年才開始做外銷。如今,公司每年出口陶瓷產品幾千萬件,產品銷往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要讓傳統的中國陶瓷被世界廣泛接受,關鍵要創新發展思路,把傳統工藝與時尚文化緊密融合。”順美公司總經理鄭鵬飛說,更重要的是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抓住機遇,敢于打破陳規,主動把中西方的文化融合起來,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生產力。
2000年,順美公司便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不僅在德國哈根注冊成立了“順美集團(德國)有限公司”,更成立了“SMG工藝品設計策劃中心”,聘請當地工藝美術專業人員,就適應歐美市場、切合歐美風俗文化習慣的工藝品進行策劃設計。做到在歐洲策劃設計,在中國開發、試制、生產,而后在歐美以及全球營銷。
順美的成功經驗在德化得到推廣。近年來,德化縣把更多的文化創意融入陶瓷業的發展中,針對薄弱環節,對癥推出一攬子解決方案。德化陶瓷企業也積極探索創新發展之路,敢于打破陳規。在這樣良好的發展氛圍下,如今順美公司業務遍布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8年保持每年漲幅5%以上,出口創匯連續7年保持德化總量第一位。
精益求精讓產品“乘風破浪”
在德化協發光洋陶器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數量寥寥,引人注意的是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這些生產線自動成型的陶瓷坯密度更高,質地更光滑,次品率從以往人工生產的15%降為目前的2%~3%,產品質量更穩定。此外,一條生產線僅需1名工人,節省了勞動力。”公司董事長助理鄭富垚說。
不僅如此,為了滿足不同地區消費者的需求,德化協發光洋在日本、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聘請了專業的設計師團隊。對產品設計的重視,也令協發光洋收獲良多。精益求精,使德化陶瓷企業在日用出口方面大放異彩。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我們的產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銷量、銷售額都有明顯增加。”鄭富垚介紹,公司的客戶也從5年前的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拓展到6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正是該公司重點拓展的市場區域。
窺一斑而知全豹。如今,德化縣通過質量產量“兩手抓”,讓德化陶瓷“乘風破浪”,走進千家萬戶,做大出口陶瓷產值。2013年以來,德化縣內30家國家級示范區企業全部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93家企業獲得輸美陶瓷認證,居全國各大陶瓷產區第二位;自營出口陶瓷企業數由254家發展到400家。示范區企業自主品牌數量不斷增加,國家級品牌擁有量居福建省山區縣首位。
傳承開拓闖出時代“新航線”
“一直以來,德化陶瓷都是以外銷為主,宋朝時就依托泉州港遠銷海外。”德化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說,如今德化輸出的不僅是陶瓷產品,更是陶瓷文化。在立足傳統、傳承工藝的同時,德化陶瓷也積極吸收國外設計理念,開發新產品。
在德化縣中國白藝術宮里,德化白瓷產品無不透露著精巧工藝。“這批工藝品有許多技法上的創新,同時使用了智能化的燒制設備與方法,使得制成的瓷器晶瑩剔透、圓潤飽滿。”中國白藝術宮負責人陳仁海說。
實際上,近年來,德化不僅在保護和傳承傳統燒制工藝、厚植陶瓷文化上下功夫,更鼓勵企業開拓創新,大力推動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是該縣在生產加工方面大力推廣“以電代柴”,用高溫電熱窯爐替代傳統柴燒窯,全縣70%的陶瓷企業實現了以電燒瓷,既環保又促進了行業技術創新。
產業“走出去”的同時,德化縣也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廣“德化瓷文化”,通過邀請海內外藝術家走進德化,設立中國白瓷藝術振興基金,舉辦德化白瓷藝術展、世界陶瓷藝術大獎賽等,推動“中國白再出發”。
截至目前,德化已有陶瓷企業2600多家,從業人員10多萬人,去年產值228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王雙季 吳朝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