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省精準扶貧“兩會”座談會在安溪縣大坪鄉前洋村舉行。遠在偏遠高山上的前洋村是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村,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在6500元左右,村財收入為零,如何脫貧致富是擺在村兩委班子面前的大命題。記者通過走訪了解,觀察到了該村近年來在脫貧致富道路上探索的點點滴滴。
前洋村的生態茶園(陳曉東 攝)
拓寬鄉村公路 打破地理隔閡
在前洋村掛職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本社員工徐希賢心中,時刻都在算一筆賬。“產美角落公路硬化工程、龍門至前洋主干道完善工程及留霞至五房橋梁工程等交通設施建設大概還有50萬元的資金缺口。”
要致富,先修路。前洋村位于大坪鄉東部,海拔830米。由于地處偏遠山區,交通極其不便,通往外界的主要公路狹窄、彎多、坡陡,雖然是4米寬的水泥路,但車輛多時交會車都很不容易。目前,在各級相關部門及掛鉤幫扶單位泉州晚報社的大力支持下,前洋村民同心協力,完成了4.48公里村主干道拓寬硬化工程、主干道排水工程、香村角落公路硬化工程、留霞角落公路硬化工程、路中電線桿遷移工程,5個項目總投資351萬元,解決了村民出行問題,也為前洋村未來的發展開辟了通道。
“道路暢通了,才能相繼開發生態旅游等增收項目。”徐希賢告訴記者,將進一步完善村里的交通基礎設施。村里自籌55萬元用于改善村級道路建設后,資金還有缺口,省交通廳人員表示將努力統籌協調,爭取幫助前洋村完成交通建設項目。
回歸傳統制作打響茶葉品牌
前洋村位于近千米的高山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盛產安溪最優質的毛蟹茶。村民經濟收入以茶葉種植為主,共有茶園473畝。但由于受土壤、茶園管理、制茶工藝等制約,多數茶園為低效茶園,茶葉價格曾低至每斤10元左右,“茶賤傷農”讓不少農民紛紛外出打工,茶園一度荒廢。
去年以來,在省扶貧“兩會”、市扶貧開發協會、縣脫貧辦、鄉政府的助力下,安溪大坪前洋紅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了。通過三級聯掛領導小組的現場協調,開啟了校村合作模式,安溪茶校專家組駐村入戶指導茶農,完成了茶產業制作工藝的初步轉型,打開了前洋村茶產業的一片天。
隨后,在泉州晚報社精心包裝策劃下,首批春茶于去年6月3日在報社96339熱線平臺正式對外推出,推出首日即銷售4萬余元,暢銷至斷貨。后續晚報社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宣傳優勢,陸續投入150余萬元的廣告版面,對“前洋紅”品牌進行宣傳推廣。“去年秋茶試賣及今年春茶推廣銷售額已超過20萬元,預計可增加村民及村財收入7萬元。”徐希賢開心地說。“前洋紅”品牌打響了,前洋村下一步打算引入茶葉機械智能生產線,規模化運作,爭取依靠這個“金點子”摘掉脫貧帽。
配強兩委班子發揮模范作用
徐希賢告訴記者,自己駐村時村兩委班子臨時組成,班子成員工作經驗不足,村民普遍持質疑態度,對開展扶貧工作持觀望態度,甚至有個別村民產生抵觸情緒。
此外,黨支部長期沒有發展培養入黨積極分子,黨員結構老齡化嚴重,已形成斷層。為解決上述問題,進村以來,徐希賢深入走訪了村里黨員干部,及時進行思想動員,提高其政治覺悟。針對黨員結構老齡化問題,支部在大學生及優秀地方青年中,挑選出一批好苗子,重點進行培養。現已吸收大學生黨員2名,預備黨員1名,入黨積極分子2名,為基層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前洋村組織建設以“168”黨建工作機制為指導,黨建工作、村兩委班子建設與扶貧開發工作緊密結合,貫穿于整個日常村務工作中。經過一年多努力,黨員干部、村兩委成員得到了越來越多村民的肯定和支持,村級組織的凝集力、戰斗力、號召力正逐步得到提高。村里兩委班子剛剛進行換屆選舉,新一屆村級兩委班子誕生。未來,在前洋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相信會有更多驚喜。(記者 殷斯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