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永高速公路(安溪段)兩側的茶山因為前些年的過度開墾及不科學管理,出現生態景觀差、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等現象。2013年12月底,莆永高速公路通車后,“禿頭山”暴露無遺,引起了各級領導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茶山“添綠”前一片光禿禿 (吳承接 攝)
福建農林大學、省農科院以及省、市、縣各級農業、林業、水土保持、環保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相繼到安溪為茶山生態整治“把脈”,并制定針對性的茶山生態修復方案。一年多過去了,莆永高速公路(安溪段)兩側,往日的“禿頭山”已遍植林木,茶樹與草木相間,茶山“添綠”已初見成效。假以時日,待樹木枝繁葉茂,茶山也將郁郁蔥蔥。
莆永高速公路(安溪段)兩側的面貌何以實現如此大的改觀?記者近日前往感德一探究竟。
茶山“添綠”后草木叢生 (吳承接 攝)
茶山植樹“添綠”
茶山植樹“添綠”是感德鎮在上級領導和部門指導下,開展的第一項卓有成效的工作。
結合鐵觀音茶樹的生長特點以及水土保持、景觀建設的需要,感德鎮政府聯合縣林業局在莆永高速公路(感德段)兩側的茶山上,沿著坡面自上而下間隔一定距離,退出10-15米寬的帶狀臺地,種植喬木、灌木、草、花卉等,建成等高帶狀的景觀林帶,2014年建成了22公里的等高帶狀景觀林帶,2015年則建成了70公里。據介紹,等高帶狀林帶是利用密生植物帶覆蓋地面、減緩徑流、攔截泥沙來保護茶樹的生長,從而起到比一般連片種植更大的防蝕和增產作用;而種植的草木、花卉又可以起到美化環境的效果。這種將等高帶狀間種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模式,在茶園生態建設上尚屬首創。
“添綠”的另一項舉措是植樹造林。這兩年,安溪縣四套班子及縣綠化委成員單位領導、安溪縣檢察院全體干部、泉州軍分區官兵等多次前往莆永高速公路(感德段)兩側生態脆弱的茶山上,實施成片退茶植樹造林。如今,這些位置的茶山大多已成為生態示范林。
此外,感德鎮政府還指導茶農在高速公路兩側茶山上套種桂花、櫻花等景觀林木,實現茶園部分功能苗圃化。這些珍貴的景觀林木不僅能美化茶園,還具有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