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日訊 假如沒有安溪金谷鎮山嶺村500多名張姓村民尋根尋宗的決心,或許張宗成的這座古墓,會被永遠埋沒在深山的雜草叢中。
前天上午,通過山嶺村村民張鵬貴帶路,記者走了1里多的山路,來到位于金谷鎮河美村榆柏洋。在茶山的半山腰一個雜草窩里,記者見到了這座斷碑古墓。在專家的解讀下,發現了碑文“恩榮三錫”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
重見天日的古墓,墓碑已經斷裂
先人古墓重見天日 墓碑已斷裂
古墓為石頭堆砌而成,雜草叢生,遍布綠苔。整座墓地寬有6米左右,高近2米,背山而建,朝對東南那片蜿蜒的山谷。古墓的墓碑已折斷,張鵬貴扶起斷碑時告訴記者,這是人為用重錘敲壞的,但原因已無從考究。
墓碑的正文,最上面為四個字“恩榮三錫”,字自右向左。正中“考”字,墓碑中下部右側為“九十五齡”,對應的左側為“宗成張公”,最底下為一個“墓”字。
墓地簡單,比較常見,保存完整。
張鵬貴告訴記者,他是金谷鎮山嶺村人,村里有500多名張姓村民。自從重新恢復祭祖習俗后,作為后人,他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先人的墓地。據年邁的老人介紹,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族里人曾在榆柏洋這里祭拜過先人,后因歷史原因及老一輩的紛紛逝去,那座先人墓已不為人知。
2012年年底,河美村一位80多歲的蔡阿伯告訴正在尋根的張家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見過張家人在榆柏洋祭拜過,那座墓地就在蔡阿伯的田地里。時隔數十載,這張宗成的古墓終于重見天日,但墓碑已斷裂。
記者發現在墓地旁放了一些沙袋和礦泉水,張鵬貴說,他們已經打算把斷裂的墓碑修復一下,日后可以讓子孫前來拜祭。
“恩榮三錫”背后 墓主是個大善人
作為安溪張氏家族聯誼會副秘書長的張鵬貴,翻閱了康熙版、乾隆版的安溪縣志,通過聯誼會廣尋線索分析,張宗成應該是山嶺村張家的七世祖,墓地的時間應該是在明末清初。他猜測張宗成應該是一名商人,依托金谷往永春的古商道逐漸發家的一員。因為平時多做善事,所以被朝廷多次嘉獎,賜予“恩榮三錫”。錫通假“賜”,意為因多做功德,被皇帝或者朝廷多次褒獎。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永寧縣知縣邵斌因寬仁勤慎,課農事、培士氣,均賦役、弭盜賊,朝廷多次予以褒獎和恩賜,匾有文“恩榮三錫”。
安溪張氏家族聯誼會的副會長張堯恕說,在安溪全縣的20多個鄉鎮,現有張姓人員3.3萬人,國內安溪籍有4萬多人,僑民7萬多人。張鵬貴一族比較特殊,因為族譜已經遺失,在尋根上缺少一定的史料支持。
事后,泉州考古學者劉志成分析說,通過墓碑字面上看,墓主張宗成,享年95歲,平時多做善舉,對朝廷有許多功勞,多次接受皇帝褒獎。劉志成認為,該墓主應該不是一名官員,一般官員會有署上官職,如知縣、知府等。
安溪縣博物館的易館長也認為,該墓主應該是平時多做功德,所以被朝廷多次褒獎。墓碑上之所以如此書寫,實則是老人或者后人希望把這份引以為榮的榮耀傳遞下去。(海都記者 史國亮 夏鵬程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