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得益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基地的建設,泉州市一批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人才獲得培養,在全省乃至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摘金奪銀,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日前,記者來到安溪縣官橋鎮善壇畬族村射弩基地,體驗了一把地地道道的射弩運動。
去年省賽射弩冠軍鄭忠興在基地里訓練 (陳林森 攝)
射弩基地藏身美麗鄉村
從泉州上高速,行車一小時來到安溪縣官橋高速出口,下了出口便能從一條去年剛修建好的2公里連接線前往善壇畬族村。這條投入1000多萬元的4車道公路讓原本進村的路程縮短了整整7公里,全村5934名常住人口獲益匪淺。
車子駛入群山環抱的善壇畬族村里,沿途風景美不勝收,空氣清新,美麗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個山區小村成為美麗鄉村示范村。來到村里媽祖廟前的文化廣場地下一樓,“福建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和“泉州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射弩基地”兩塊牌匾映入眼簾。
走進基地,狹長的訓練場地簡約而不簡單。6個靶位一字排開,運動員須站在距離靶位20米遠的黃線外發箭,遠遠望去,靶位顯得很小,倘要打中靶心更是不易。平日里,運動員的訓練就在這個基地里完成。
業余愛好成就射弩冠軍
“我們基地里有20多名運動員,都是業余的。”善壇畬族村黨支部副書記鐘福枝告訴記者,基地里的射弩運動員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對射弩運動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由于參賽時2男2女為一組才可參加混合團體賽,因此這些運動員也是男女各半。
41歲的鐘富治是基地中資歷最老的運動員,還兼任著教練員的職責。1997年,鐘富治第一次接觸射弩運動,在此之前她曾是一名射擊運動員,良好的身體素質和豐富的射擊經驗讓鐘富治如虎添翼。
2003年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她就一舉拿下了射弩女子全能、女子15米跪姿2塊金牌,實現了福建省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金牌零的突破。10多年來,鐘富治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獲獎無數,光是金牌便有近20塊。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去年11月在廈門舉行的福建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年僅23歲的鐘忠興獲得射弩冠軍。令人稱贊的是,他平時在家務農,去年6月份才開始接觸射弩運動,短短5個月便在省級比賽里從21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鐘忠興靦腆地告訴記者,“學射弩是因為興趣愛好,想要鍛煉鍛煉臂力。”
長期訓練考驗臂力腰力
“腳踩住弩,雙手抓住弦靠腰力拉起,才能保持弦的平衡。”在鐘富治的指導下,記者親自上手體驗。拉弦環節就耗費了記者不少體力,等到再抬起弩來時,雙臂懸空,有些顫抖,想要瞄準靶心實屬不易,勉強扣下扳機射出弓箭,也只打在了3.3環的位置。
“穩扣配合要協調,這一點很多人做不到,需要長時間的訓練。”鐘富治告訴記者,每次要參加比賽前,運動員們都要來基地集訓,一天訓練最長時可達11個小時,長時間的抬弩射擊,不但考驗著運動員的臂力、腰力,也考驗著他們的心理素質,“感覺煩躁時,就需要冷靜下來互相交流一下。”
如今,喜歡上射弩運動的人逐漸增多。據了解,最佳的射弩運動員年齡在18歲至20多歲之間,此外,還要受到視力、身高、體重等條件的限制,因此想成為一名射弩運動員絕非易事。
6個基地發展多項運動
記者從市民宗局獲悉,像善壇畬族村射弩基地這樣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基地,我市還有5個。泉州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陀螺、蹴球基地分布在泉港區泉港民族中學、晉江市陳埭民族中學、臺商投資區百奇民族中學,其余2個為泉州劍影武術學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武術基地和泉州師范學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板鞋基地。省、市兩級民族宗教部門每年都會下撥補助經費用于基地的場地建設、日常管理和運動員的選拔、訓練等。
2014年11月,福建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由這些基地選出的運動員組成泉州市代表團參加了射弩、蹴球、陀螺、武術和板鞋項目的比賽。其中,射弩項目取得1金1銀、武術項目取得3金2銀1銅、板鞋項目取得了2銀2銅的好成績。(記者 黃小玲 陳林森 通訊員 許曉衿 鄭萍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