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長5米、寬1米左右的《安溪全景圖》畫面上,遠處是綠色的青山,中間一條藍色的龍湖穿城而過,湖的兩岸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整幅作品將安溪新城的全貌勾勒了出來。在另一幅畫面上,郁郁蔥蔥的樹林中間,掩映著一座“帝”字形結構的巖寺,樓閣殿宇巍峨宏偉,水色山光秀麗神奇。
胡達華老人展示易拉罐工藝畫《安溪全景圖》
這些栩栩如生的畫,都是用廢棄的易拉罐剪碎后拼成的。在昨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茶都安溪國際茶業博覽會開幕式上,記者見到了這神奇畫作的照片。
畫的作者叫胡達華,今年77歲,來自臺灣臺北,祖籍泉州惠安,退休前從事五金工作。17年來,他制作了一百多幅易拉罐工藝畫。“就像搞木作的希望通過木頭做點什么,我也希望通過五金做點什么,也希望自己退休后可以做點事情。”胡老介紹,為了不浪費資源,他決定用廢棄的鐵罐、鋁罐作畫。
于是,老人開始收集生活中常見的糖果餅干罐、飲料易拉罐、茶葉罐、禮物盒、電子零件、舊布料等,根據作畫的需要,取其適當的色塊,細心地安排組合后,再用鐵釘釘在木板上,便成了一幅幅畫。
老人介紹,易拉罐不同于傳統的作畫材料,它是金屬,有自己的特性,尤其是與剪紙根本不同,它具有特殊的性能。首先是拆罐,如果用手抓罐時稍微用點力,罐皮就會有被手抓的皺印,再也復平不了,皺印多即成廢料,或只有部分平面可用,其余均為廢料。拆完后還保持為筒形,必須整平才可作畫,難以對付的“彈性”讓他大傷腦筋,功夫不負有心人,幾經摸索終于找到降服的辦法。
“創作的過程是艱辛的,創作的成功又是無比快樂的,這種美感最幸福、最滿足。”晚年的胡達華就是不停地追求著這種感受。(記者 吳志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