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一產、強二產、優三產,安溪不斷完善茶產業鏈條
“一葉興”鏈出“百業旺”
金秋時節,疊翠流金。安溪縣感德鎮的茶山上,茶樹漫山遍野,采茶女穿梭其間忙著采摘秋茶。
安溪鐵觀音以品牌價值1440.42億元,連續5年位列中國區域品牌價值第一,連續9年位列全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茶界“雙世遺”;安溪縣獲評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
圍繞鐵觀音這一特色產業,近年來安溪縣不斷完善產業鏈條,實現從“一葉”到“百業”的嬗變。
茶科技產業化應用
走進八馬茶業第六代鐵觀音智能化精制生產線,只見參觀通道兩旁的大、小包裝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行,茶葉自動化、智能化、清潔化包裝全過程一覽無遺。
“這條生產線從局部自動化升級為綜合柔性自動化,實現茶葉從進料到成品全程不落地的自動化、清潔化、智能化生產。”八馬茶業董事長王文禮說,該生產線可兼容90%以上在制產品配方,效率提高20倍,能耗下降30%。
為提升茶科技支撐力,今年1月,安溪縣印發實施“三茶”統籌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扶持措施,提出開展新技術在茶產業的產業化應用,進一步推動涉茶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近日,由華祥苑茶業與天衛科技聯合研發的低軌“茶衛星”華祥苑壹號發射升空,依托新技術、硬科技賦能茶莊園數字化建設,引領茶莊園建設標準全面升級,為生產高品質茶葉提供助力。
早在2022年,“安溪鐵觀音一號”“安溪鐵觀音二號”兩顆衛星就已發射升空,通過衛星從高空中對茶園種植、茶樹長勢、土壤及環境等進行大范圍監測,有效促進茶農科學種茶和安溪“數字茶業”系統化建設。
“科學評估數據不僅能為每塊茶園種植管理提供指導,量化指標還能在推動茶園流轉、促進規模化經營方面發揮作用。”遙感衛星項目運營方泉州中科星橋空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海良說。
多年來,安溪縣持續推動“茶園布控氣象監測設備+可視化管理系統+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茶園蟲情測報系統”的智慧茶園管理支撐體系,以及植保無人機、農業機器狗等新裝備在茶園生產端的應用,實施國家級園藝作物數字農業建設試點。近5年來,安溪茶葉抽檢合格率基本達到100%,連續15年出口茶葉100%通過輸入國官方檢測。
茶產業融合發展
安溪縣現有茶園面積60萬畝,茶葉年產量6.2萬噸,80%人口從事涉茶產業。近年來,安溪縣深入實施“穩一產、強二產、優三產”發展戰略,打造涵蓋一、二、三產的茶產業鏈條,帶動茶農增收、茶企發展,助力鄉村振興。2023年,安溪縣茶產業綜合產值362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萬元。
安溪縣茶管委辦主任陳志明介紹,安溪縣以龍頭茶企培育為抓手,加快工業化步伐,現已形成以八馬茶業、華祥苑茶業、安溪鐵觀音集團等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引領的“頭部”企業集群。同時,延伸發展茶葉深加工、茶機械、茶包裝、茶器具等配套產業。
“2023年,公司以3600家門店數問鼎全國第一。”華祥苑茶業董事長肖文華介紹,為做一杯好茶,公司借鑒法國波爾多葡萄酒莊園模式,從源頭把控品質,以莊園建設高質量引領產品高質量、標準化,增強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同。
茶葉全產業鏈收益,不僅要穩住一產、做強二產,還要做優三產。安溪縣以拓寬營銷渠道為重點,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線下,安溪建有中國茶都、中國特產城、中國茶博匯3個茶葉集散中心,入駐全國六大茶類和茶配套店鋪近4000家;線上,與阿里巴巴、天貓、京東等頭部電商合作,建設茶科網電商聚集園區等電商園區,打造“中國茶都直播基地”。2023年,安溪縣域茶葉電商銷售收入超百億元,占全國茶葉電商近1/4的市場份額。
茶科網產業園運營總監雷榮告訴記者,目前園區企業日均銷售總額近2000萬元,日發貨單量超10萬件。許多頭部供應鏈企業紛紛落戶園區,成為強鏈、補鏈的重要參與者。
陳志明表示,如今,安溪縣茶產業已形成“買全國、賣全國”“買全茶、賣全茶”供應鏈體系,還在全國率先建成41座各具特色的茶莊園。“三鐵三世遺,樂享茶香生活”之旅獲評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海絲茶源,茶旅勝地”之旅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2023年安溪接待游客超75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85億元。(福建日報記者 黃瓊芬 通訊員 章桂林 吳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