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套種大豆、油茶、名貴樹木,這在安溪隨處可見??甚r奇的是,桃舟鄉桃源有機茶場卻首開先河,在萬余畝茶園內套種青錢柳。
茶園套種青錢柳,正是科技特派員助力桃源有機茶場實現產業轉型的一項創舉。目前該做法得到不少茶農青睞,套種青錢柳意愿高漲。一棵小小青錢柳,有望成為茶農致富的“搖錢樹”。
改良茶園套種青錢柳
日前,循著小徑蜿蜒上山,記者來到桃舟鄉添壽福地茶莊園,只見壟壟茶園里套種著一株株青錢柳,在夏日陽光中,更顯蒼翠欲滴,生機勃發。
談起套種青錢柳的初衷,桃源有機茶場負責人汪健仁表示,近年來,隨著茶葉市場競爭格局和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變化,安溪鐵觀音產業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加上受疫情影響,他的茶莊園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沖擊。
如何提高產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了解到困擾產業發展難題后,2019 年8 月,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和省農科院農業生態研究所科技特派員們主動協助茶園,搭建產學研平臺,經過實地走訪調研,決定先從土壤改良入手。
“土壤PH值由原來的4.3~4.4 轉為4.7~4.8,適合作物種植生長。”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省級團隊科技特派員發起人歐陽松應教授介紹,一開始,團隊對感德鎮、桃舟鄉茶園土壤進行檢測,發現除桃源有機茶場外,多處存在酸化、硬化等問題,土壤較為貧瘠。經過反復測試,他們為土壤找到一款適合的有機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環境。經改良后的土壤呈松散狀,蚯蚓、螞蟻等富含微量元素的小動物處處可見。
土壤的成功改良,讓科研人員信心倍增。這時,他們便開始在作物選種下功夫。科研團隊到省內外多個原始森林考察,并同多個高校專家交流選種,驚喜地發現改良后的土壤適宜套種青錢柳。據了解,青錢柳對種植環境要求較高,要求森林茂密、水分充足,有一定濕度,且土壤有機質豐富。
汪健仁介紹,為了更好保護和利用生態茶園,他在自家茶園里套種青錢柳,開辟生態茶產業的新路子。同時聯合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組建一支青錢柳專業技術研發團隊,深入研究青錢柳種植、加工技術,研發青錢柳相關產品技術。
免費推廣形成大聯盟
采訪中,數名來自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技術研發團隊的科研人員正忙著采摘青錢柳鮮葉。他們介紹說,除在桃源有機茶場采樣外,他們還在三明寧化縣和永春牛姆林生態旅游區采摘。三地的青錢柳鮮葉采摘后,都會經過干冰處理,當天送回福師大實驗室,通過實驗對比,綜合分析各地青錢柳鮮葉成分有何不同、是否穩定、有何變化,為制定青錢柳茶加工生產標準提供數據參考。
一次取樣要驅車幾百公里,而這樣的工作,研發團隊每月須完成一次。在經過兩年多的研究,研發團隊已制定出獲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認可的一個《青錢柳茶》團體標準和一套青錢柳生產技術規范。
青錢柳科研成果不斷,種植推廣也喜結碩果。汪健仁介紹,經過一年多的套種,桃源有機茶場已擁有青錢柳標準種植基地1 萬余畝。為擴大種植規模,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桃源有茶場工作人員和科技特派員們下沉感德鎮龍通村、霞中村、槐揚村以及桃舟鄉康隨村等四個村莊,開展青錢柳種植推廣工作,通過承諾提供技術指導保障、簽訂保價收購合同等,收獲一大片村民的“芳心”。
“苗木免費送,技術免費學,不影響茶葉收成,套種的青錢柳還有保價收購,何樂而不為?”感德鎮槐揚村村民楊木水介紹,當初獲悉推廣種植青錢柳時,心里是有疑慮的。“但汪健仁同是感德人,知根知底,出于信任,便去聽了講解。”楊木水說,工作人員當場給他算了一筆賬,按他的種植面積,以普通價格售賣,四年后起碼有3 萬元收入,看到這個數據后,他當即申請了600棵青錢柳苗木。
為進一步消除茶農疑慮,近日,桃源有機茶場還與省級科特派團隊成立科學技術協會,并聯合省植物學會舉行“千會幫千村”科技幫扶簽約儀式。根據協議,省植物學會和縣桃源有機茶場科協將結合自身情況,每季度到四個村開展一次志愿幫扶活動,形式包括農民科技培訓、農村科普活動、科技志愿活動等。
經過一段時間推廣,和楊木水一樣選擇套種青錢柳的茶農越來越多。據介紹,目前,除桃源有機茶場擁有1 萬余畝青錢柳標準種植基地外,安溪縣已在多個村莊、近萬戶村民茶園大規模推廣種植青錢柳近30萬株,估計到2025年種植面積達5萬余畝,綜合產值將達200多億元。
“現在,虎邱、金谷、福田、龍涓等多個鄉鎮鎮村干部還主動聯系我,說是村民有意愿一同加入‘青錢柳種植大聯盟’。”看著青錢柳受到茶農認可,汪健仁內心欣喜。他表示,下一步,將爭取盡快研究出可行性方法,加快發展茶園套種,合理擴大規模,讓更多茶農通過青錢柳受益,助力鄉村振興。(吳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