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次衛技人才引進難,基層衛技人才招不進、留不住,鄉村醫生人才匱乏、青黃不接……如何破解編制瓶頸,引進人才推動衛生醫療水平提升?近年來,安溪縣以醫療改革為抓手,以“備案制”破解編制難題,從根本上解決縣級公立醫院“無編可用”的問題。兩年多來,總量備案管理激活“一池春水”,實現了公立醫院、醫技人才、人民群眾三方受益。
打破編制限制 擴充人才“容量”
“這幾年安溪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向城關集聚,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衛生健康事業,不斷升級群眾就醫環境,公立醫院開放床位數隨之增加,醫技人員需求也相應緊迫。”安溪縣委編辦主任鄭紫文嘆息,傳統的事業編制管理提供的“場地太小”,公立醫院一身“拳腳”難以施展。
總量備案管理打破編制限制,迎來曙光。按照《意見》,安溪針對縣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第三醫院等四所縣級公立醫院實施人員控制總量備案管理。在備案制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為確保原有人才隊伍的穩定,備案制實施前的事業人員保持身份不變,根據這些“老人”自然減員情況,空余編制分期分批收回,最后完全“去編化”。新招聘人員不再使用事業編制,但在薪酬待遇等方面與在編事業人員“同工同酬”。
一子落,滿盤活。醫院自此在用人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權,招聘人員不再受事業編制限制,而是在控制總量內自主公開招聘。“以前每年只能參加一次全省事業單位統考招聘,現在一年里可根據我們醫院的實際需求,分多批自主招聘。”安溪縣醫院院長陳鑫壇感觸極深。原本該醫院僅有692個核定編制,實行總量備案管理后,人員控制數增加了498名。為此,安溪縣醫院調整了招聘節奏,提前錯開畢業季,每年11月便到醫學院校開展招聘宣講,次年1月完成招考,比傳統的事業單位統考招聘足足提前了至少10個月,在“搶人大戰”中贏得先機。
“備案制的主旨就是讓醫院自己把控員工數,實現‘量體裁衣’,給予醫院足夠的自主決定權。”鄭紫文介紹道,總量備案管理實行動態調整,兩年備案一次,“能開多大的店,就配多少員工”,只要符合發展需要,編制部門、人社部門和衛生主管部門就全力支持。截至目前,全縣4家公立醫院實施備案管理后,共招聘、引進了257名專業技術人員。
精準引進人才 填補技術空白
為配合備案制管理實施,安溪縣財政每年專門下撥了一筆專項資金,用于獎補“柔性引進的一、二、三層次人才”“全職引進的緊缺急需人才”“全職引進的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此舉也帶來了縣級公立醫院人才招聘的“兩個首次突破,一個大幅增加”——首次突破全職引進高層次醫學人才難題、首次突破博士畢業高學歷人才引進難題、碩士醫學畢業生招聘大幅增加。
安溪縣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吳李勇就是該院精準引進的高層次醫學人才之一。精通各種骨病診治,尤其擅長脊柱外科相關疾病,在頸肩不適和腰腿疼痛治療方面具有較高造詣的吳李勇此前就職于寧德市閩東醫院,去年1月底入職安溪縣醫院,并攜家帶口落戶安溪,成為新安溪人。
從市級公立醫院到縣級公立醫院,吳李勇并未感到屈尊,反而在安溪這片惜才愛才的熱土打開了新天地。來到安溪后,他大力開展脊柱一系列高難度手術,有力促進了醫院骨科二級學科發展,填補了安溪縣脊柱外科多項技術空白,使安溪的骨科技術水平上升一個新臺階,脊柱外科水平也達到了省市級水平。“去年2月份至年底,共做了將近500臺手術,大部分為高難度四級手術,占縣醫院四級手術總量的一半。”陳鑫壇贊不絕口。他說,吳李勇“加盟”安溪,給茶鄉百姓帶來了真正的實惠,脊柱疾病患者不再大量往縣外醫院奔波,相比在省、市三甲醫院治療,在安溪縣醫院進行三級手術每例花費僅2萬元左右,平均每例節省1萬元,四級手術每例花費僅4萬元左右,平均每例節省2萬元,“一年下來可為群眾及醫保資金節約1000多萬元。”
改革好不好,群眾說了算。僅安溪縣級醫院的兩個龍頭——縣醫院和縣中醫院,在省衛健委公布的2020年度全省公立醫院群眾滿意度調查中就分別排在第59名和第36名,分別比2018年度上升了21名和39名。
安溪縣委組織部分管負責人姚其諒表示,將完善備案制人員管理,謀劃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人才“傳、幫、帶”的培養機制,為茶鄉各項事業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張錦川 陳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