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逐農夢
“鄉親們能夠自給自足,種養殖效率高、質量高、收益高,生活安逸,就是合作社對農民真正的負責。”當被問及心目中的小康生活,安溪縣禾康好農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林思達靦腆一笑,如是回應。主動放棄國有控股企業高管職位,毅然返鄉創業,帶領樸實勤勞的農民朋友于山野間拼出一番事業,林思達用5年的堅守,換來了身邊鄉親日漸甜美的幸福生活。
返鄉創業后,林思達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禾康好農果蔬專業合作社發展上。
想為家鄉做點事
“每次回村都會發現一兩個兒時玩伴背井離鄉,能聚在一起喝茶敘舊的朋友越來越少了。”時針撥回5年前,在晉江一家國企擔任高管的林思達每每回到家鄉安溪虎邱鎮,心里總不是滋味。抱著“想為家鄉做點事”的初衷,他決定回到村里闖一番天地。
“靠天吃飯的農業,不是個能賺大錢的行當,但是能真正幫到農民。”2015年年底,在林思達的“軟磨硬泡”下,5名鄰里鄉親加入他的陣營,共同創辦起禾康好農果蔬專業合作社。“禾康好農”四字背后有深意,林思達說,合作社一心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既要求農產品健康,也期望社員們成為一個個好農人、新農人。
“一邊是城里人想吃卻買不到,一邊是鄉下人想賣卻沒門路。”在挨家挨戶的走訪中,林思達找準了農戶的痛點,在打通農產品供銷渠道上做文章,探索“合作社+農戶”的禽畜產銷一體化的模式。合作社高價向村民租用田地,建立起家庭農場,為留守農村的老人、婦女提供持家務工兩不誤的就業崗位,同時上門到偏遠的農戶家,提供統一品種的土雞苗、黑豬仔,指導大家科學飼養,品質達標后再由合作社保底收購或由農戶根據市場行情自行銷售,免除農戶的后顧之憂。收購來的農產品經過品質提升、殺菌、包裝、貼標等深加工后,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的口口相傳,攢下好口碑,日漸在城市里打開銷路,也讓合作社無意中成為安溪第一波搭上新零售順風車的經濟組織。
眾人拾柴火焰高
從初創時期的入不敷出,到2016年年底的稍有起色,再到近兩個月月均銷售額超300多萬元,“禾康好農”迎來了事業上升期。“合作社越做越大,農戶爭相加入,社員從最初的5個人增長到現在的100多戶、200多人,惠農覆蓋面已擴散至全縣范圍。”林思達笑意盈盈。近兩年來,歷經開拓線下社區便利店代理、組織社區團購、對接大型商超、自建基地直采直供B2B服務平臺等幾個階段,合作社發展已超出預期,銷售品類也從單一的雞鴨豬肉拓展到了農家米、筍干、蜂蜜、香菇等豐富的農村好貨。
“眾人拾柴火焰高。”隨著合作社規模的擴大,林思達肩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牽線下,禾康好農成為精準扶貧的一支重要力量,分散在虎邱、蘆田、劍斗、桃舟等多個鄉鎮的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搭上了這列開往小康路的“致富快車”。家住虎邱鎮湖西村的林兩固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的一天,林思達翻山越嶺來到林兩固家門口,把幾十只雞苗送到他手中,開啟了老林的脫貧之路。“最多時養著兩三百只雞鴨鵝,根本不愁賣,一年能多賺個兩三萬元,去年順利脫貧了。”如今,老林已是遠近聞名的養殖能手。坐在兩層樓高的新房子里,再回憶起幾年前靠打零工貼補家用、一年收入不足幾千元的苦澀生活,老林由衷感謝合作社在最困難的時候拉了他一把。
“許多貧困戶勤勞肯干,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們深受觸動,也更有動力把這項事業做大,讓大家都過上富足的生活。”看到農民舒展的笑臉,林思達寬慰之余,已經在籌謀著調動平臺數據,將更多訂單傾斜向具備農產品規模化發展條件的貧困村,打造“一村一品”的農產品供應鏈,在更大范圍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記者 陳林森實習生 陳梓蕓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