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伴隨著挖掘機機械臂上下翻飛,不久前,位于安溪縣參內鄉大厝村、臨近安溪一中城東校區的5棟舊民房應聲而倒。從上門做工作到簽訂房屋征遷協議,不到一周時間,5棟民房順利拆除,為耽擱了幾年的洋中學苑A區安置房騰出空間。而這,正是安溪正在全縣上下深入開展的“拔釘清障”百日征遷攻堅行動的一個縮影。
參內鄉大厝村5棟舊民房拆除后將興建洋中學苑A區安置房
今年3月,安溪在全縣范圍啟動“拔釘清障”百日征遷攻堅行動,全面梳理了一批久征不下、嚴重影響項目整體進度的征遷問題,明確要求集中力量在6月底前解決51個征遷項目,確保完成房屋征收85569.1平方米、征地1624.54畝、墳墓遷移39個以上。
“通過這次攻堅,我們2012年以來的歷史遺留問題有望基本得到解決。”談起征遷工作,參內鄉一線干部有說不完的話。攻堅號角吹響,在縣里下達的8個任務基礎上,參內鄉自加壓力、自抬標桿,將“新賬”“舊賬”全盤納入,向基層干部分解下達了26個硬任務。截至目前,該鄉僅房屋征遷協議就已簽訂了124棟52124平方米,其中興泉鐵路參內段、羅內洋邊安置地等6個歷史“頑疾”順利清零。
在扎根征遷一線的工作人員看來,工作的秘訣有四點:一是堅持“一碗水”端平,站在征遷戶角度為其算清利益賬;二是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率先垂范,帶頭動員親友以實際行動支持征遷;三是動員各村黨支部借助姻親紐帶,跨村專班包干;四是將優秀年輕干部壓至項目一線,每日碰頭會商、每周通報進展,在干部中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氛圍,實現了干部與項目共成長。“拔釘清障”的參內經驗,很快在安溪城區“大三環”先行工程之一的東三環羅內段得到了應用。從5月中旬啟動征遷,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涉及征遷的57棟房屋就有44棟順利簽訂了征遷協議,可騰地20000多平方米,完成征遷任務達77%,比原計劃提高了十余個百分點。
“硬骨頭”啃下來,“好項目”提起速。目前,安溪全縣51個項目已完成房屋征收27087.85平方米、征地1191.46畝、墳墓遷移27個,分別完成下達任務的31.67%、73.34%、69.23%。其中,包括興泉鐵路安溪段、綠道北線景觀工程、參嶺隧道等在內的31個項目已完成征遷任務。(記者陳林森 通訊員林清鍛 蘇志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