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鄉安溪,2.8萬名持證殘疾人中,精神類殘疾人有2100多人,其中需要日間照料、機構托養的重度殘疾人就有600多人。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大家庭?安溪縣在落實“強基促穩”工作中,通過創新殘疾人托養模式,由縣殘聯、衛健局與安溪縣第三醫院聯辦以“醫養工結合、院聯家協同”為特色的殘疾人托養中心,為就業年齡段精神障礙康復人員和重度肢體殘疾人提供托養及輔助就業服務,讓這一群體有了一個進入社會的“緩沖帶”,也為殘疾人服務管理探索出“安溪模式”。
輔助性就業 助力殘疾人融入社會
在安溪縣殘疾人托養中心,三十多名康復員正在“車間”專心致志地工作,有的包裝茶葉,有的包裝洗滌用品。他們的“車間”,是專門針對精神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布置的就業訓練與生產勞動車間。雖然身有殘疾,但他們做起事來動作麻利。像這樣的“工作崗位”,這里面有50個,加上其他康復設施,每天可動態服務200人左右。
“精神障礙殘疾人群體往往病期長、治愈難,病情具有周期性、突發性等特點。”安溪縣殘聯理事長龔永利介紹,這些殘疾人需要醫療管護,穩定期間也需要進行文化娛樂、康復鍛煉、就業訓練。但是如何滿足這一群體的需求?他坦言,以往私立醫院、公立醫院因條件有限,難以提供托養和各類服務。絕大多數精神類殘疾人主要依賴于親人照料,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有的殘疾人甚至直接流落街頭,成為社會問題。”龔永利說,堅守“辦好惠殘民生實事”的初心,安溪開始探索建設以精神障礙殘疾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殘疾人托養中心。
托養中心正式運行后,經過多方考量和層層篩選,2家本土企業入駐,為托養對象提供電商、洗滌品包裝、茶葉包裝等輔助性就業崗位。
“剛開始也很擔心他們做不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他們甚至做得比健全人還要好。”入駐中心的安溪縣愛心天使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有財本身也是一名肢體殘疾人,更了解“殘友”群體的實際情況。他說,洗滌產品體積小、重量輕,主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快遞員可以上門取件,這類簡單的包裝勞動既能讓殘疾人得到一定就業訓練,又避免讓他們耗費太多體力。
“按照規定,康復員每日參與工作的時間在3到4個小時之間。企業按月、按人、按實際計件工作量發放勞動報酬。到今年7月15日,已累計發放勞動工資45萬多元。”托養中心副主任謝劍峰說,康復員不僅有了一定收入,通過“工療”,還讓他們逐步克服了心理和行為上的障礙,增強了社交能力,對他們更好融入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
醫養娛養結合 殘疾人身心有歸處
2013年,因為一場車禍,正當壯年的陳福全下半身基本癱瘓,當得知余下的日子都要在輪椅上度過時,他一度陷入絕望,“那時,孩子剛上大學,我是家里的經濟支柱,感覺天都塌下來了。”一次偶然機會,老陳認識了黃有財,來到托養中心的電商平臺,開始客服工作。每月上千元的收入,以及托養中心的悉心照料,讓他覺得生活又重新有了希望。“在托養中心的這幾年,重拾了信心,逐漸走出陰霾。”敲擊著鍵盤,陳福全分外感慨。
除了就業訓練與生產勞動車間,托養中心里康復室、文體室、心理輔導室、住宿區一應俱全。通過評估后安排到托養中心的托養對象,或在KTV里放歌,或在書桌上閱讀和練習書法,各得其樂。陳福全說,大家在這里能隨心所欲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他們還可以通過勞動獲得積分或者‘代幣’,到中心里的‘愛心超市’換購小零食。”安溪縣第三醫院院長李生勇表示,想盡各類“醫養”和“娛養”的辦法,目的就是讓托養對象在這里有“家”的感覺,也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社交條件,以便康復后更好地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目前,該中心可接納200名殘疾人提供托養服務,為200個家庭解決了后顧之憂。“精神障礙殘疾人離托后的服務管理,同樣離不開醫院、殘聯和患者家庭的三方協同、緊密配合。”李生勇說,殘疾人從托養中心離托后,安溪縣第三醫院仍會持續跟蹤了解他們回歸家庭和社會后的狀況;縣殘聯則定期電話回訪,同時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發放居家托養一次性補助資金2000元,減輕離托殘疾人家庭負擔,對離托后進行創業且符合條件的殘疾人,還將幫助他們爭取最高5000元的創業補助資金,讓他們更快步入生活正軌。
“‘三結合三協同’的服務管理模式,一方面為精神類殘疾人提供醫療、康復、就業等保障,一方面織牢了社會穩定安全網,提高了精神類殘疾人的監護率、社會參與率,降低了肇事率,有效避免精神障礙殘疾人因精神情緒不穩定、行為極端偏激造成的社會公共安全隱患。”龔永利說。(本報記者 林書修 陳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