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供給
近日,記者走進安溪華源茶業生產區,包裝生產線滿負荷運行,工人們忙著裝箱發貨。2011年以來,公司銷售額都保持20%以上增幅。
而在八馬茶業,春節將至,訂單更是從各地飛來。
近年來,茶市低迷,八馬和華源緣何能逆勢而上?
“這一切,與調整產品結構不無關聯。公司產品幾十個,價格從100元到1萬元不等。這兩年‘量多利少’的低端產品和‘量少利豐’的高端產品銷量下降,中端產品銷量劇增。”王文禮說,針對市場變化,公司主打“有量有利”的中端產品,銷售額大幅攀升。
在安溪,過去,很多茶企茶商將主要精力放在政商務和高端消費群體的市場。但是隨著消費者回歸理性,這一市場遇冷。同時,中產階層的安全意識和消費能力不斷提升,低端茶也逐漸被消費升級的大趨勢淘汰。
“當前,安溪茶業供給結構新與舊、供給水平高與低相互膠著、角力,唯有調優產品結構,才能打破舊供給結構的路徑依賴。在矯正供需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上先行一步、率先突破,才能搶占發展先機。”高向榮說。
除了去“兩頭”(減少低、高端供給),重點發力“腰部”產品(中端茶),安溪縣還以消費者的口味為標準,依鐵觀音發酵程度和制作工藝,推出“一茶三香”(清香、濃香和陳香)三大類型產品,分別可與綠茶比鮮香,與巖茶比甘醇,與普洱一樣可收藏。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研發出迎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再根據潛在客群的行為屬性,巧妙地將同業乃至異業的資源整合進來,實現精準的跨界營銷,有望給走在十字路口的茶產業引領新的方向。 如八馬茶業先后與安踏、七匹狼、三安光電、三棵樹等開展集團茶葉定制業務,實現跨界營銷,精準有效地覆蓋了客群。
鑄長鏈條
查閱華祥苑茶業的銷售清單不難發現,精美茶食品、糕點、茶具等一系列茶配套產品銷售也十分火爆。“2015年茶食品銷售額占營業總額近50%。”華祥苑茶業董事長肖文華告訴記者。
安溪縣茶園面積60萬畝,茶葉總產量6.5萬噸,涉茶總產值148億元。如今,安溪充分發揮茶葉的“酵母”作用,大力發展茶包裝、茶機械、茶配套、茶食品、茶文化創意、茶休閑旅游、茶會展等,延伸產業鏈,推動“接二連三”、集群發展。
據了解,目前,該縣茶機械企業300多家,年產值超30億元;茶包裝、茶具企業260多家,年產值30多億元,以“一葉”帶動“眾業”的共振效應令人驚嘆。
走進冠和現代茶莊園,仿佛在畫中行走一般。綠樹成蔭,層層疊疊,遠山近水間別有一番素雅的韻味,沒有了城市的繁雜與喧囂。“2015年開園以來,全國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接待2萬多人次。”冠和茶莊園負責人吳世強告訴記者。
行走在安溪,記者一次次看到這樣的景象:一個個茶莊園點綴在青山綠水間,如一幅幅優美的油畫,鋪展在安溪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據了解,安溪現有茶莊園22家,分為綜合體式、驛站式、會所式、懷舊式、眾籌式五種類型,管控茶園28萬畝,占全縣茶園面積47%。
“茶莊園是茶產業的最高業態,是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也是安溪鐵觀音突圍的戰略重點和新引擎。今后五年內,安溪茶莊園要達到50家。”高向榮說,下一步,將捆綁整合涉農資金項目,大力發展莊園經濟,打通金融資本進入茶山茶園的通道,確保茶莊園發展“供血”充足;鏈接“清新福建”“海絲泉州”,催熟茶莊園旅游。(記者 何祖謀 通訊員 吳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