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羅貓(什么是暹羅貓?暹羅貓相關簡介)疾病預防
定期驅
由于有些腸道寄生蟲(如蛔蟲)是被吃入、或者被其他生物(如跳蚤、蚊子等)傳播的,同窩的幼貓又喜愛互相舔,因此幼貓必須定期驅蟲。而成年貓通過氣味做社交的指南、去會朋友,不免要用舌頭接觸草地上其他犬遺留的分泌物或者排泄物,這樣會感染上寄生蟲,因此,成年貓也應定期驅蟲。
常見的內寄生蟲包括:蛔蟲、絳蟲、球蟲、鉤蟲、滴蟲、賈第鞭毛蟲、焦蟲和心絲蟲等,外寄生蟲主要有:蠕形螨、疥螨、耳癢螨、跳蚤和虱子等。
建議您從10周齡開始,及時杜絕寄生蟲對幼貓生長發育的干擾、預防寄生蟲性腸炎的發生。驅蟲藥的選用應該是非常科學的,與人的驅蟲藥不完全相同、劑量也不一樣,所以您要選擇一家正規的寵物醫院,別讓“江湖郎中”影響寶貝的健康。
疥螨貓耳螨蟲病: 疥螨是由疥螨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病貓具有劇烈的瘙癢和皮膚濕疹樣變化。貓科動物中有一種傳染性很強、首先從頭部和耳廓表現病狀的耳螨病是由耳螨引起的,耳螨為疥螨的一種。
癥狀和診斷:本病是接觸性傳染的寄生蟲病,所以與病貓接觸,或病貓與健康貓共用梳理洗澡工具,以及飼養人員的交叉接觸都是患病的原因。
疥螨病主要發生在頭部(鼻梁、眼眶、耳廓及耳根部),有時也可發生在前胸、腹下、腋窩、大腿內側和尾根處等,嚴重時可波及全身。患貓奇癢,騷動不安,用前肢抓搔患部,用嘴啃咬患部或在周圍物體上磨擦患部。患部表現潮紅,有疹塊狀小結節,皮下組織增厚,形成鱗屑狀,患部往往缺毛。嚴重抓搔和啃咬可致局部感染化膿,發生外耳道炎和局部出血。由耳螨或小耳螨引起的螨病,首先在耳部發病,嚴重奇癢,患貓不斷地甩耳搖頭,耳部常被抓傷和出血,并感染化膿,形成膿瘡型螨病。為了與禿毛癬等病相區別,最好在病貓患部與健部交界處刮取皮膚屑物,用10%苛性鈉溶液溶解后,在低倍顯微鏡下即可觀察到疥螨。
蟲體特征及病的傳播: 疥螨蟲體近圓形或橢圓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淺黃色。雌螨大小為0.3~0.5×0.25~0.4mm;雄螨為0.2~0.3×0.15~0.2mm。顎體短小,位于前端;螯肢如鉗狀,尖端有小齒,適于嚙食宿主皮膚的角質層組織。須肢分三節。無眼和氣門。軀體背面有橫形的波狀橫紋和成列的鱗片狀皮棘,軀體后半部有幾對桿狀剛毛和長鬃。腹面光滑,僅有少數剛毛和4對足。足短粗,分5節,呈圓錐形。前兩對足與后兩對足之間的距離較大,足的基部有角質內突。雌雄螨前2對足的末端均有具長柄的爪墊,稱吸墊(ambulacra),為感覺靈敏部分;后2對足的末端雌雄不同,雌蟲均為長剛毛,而雄蟲的第4對足末端具吸墊。雌螨的產卵孔位于后2對足之前的中央,呈橫裂縫狀;雄螨的外生殖器位于第4對足之間略后處。兩者的肛門都位于軀體后緣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