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福鼎市磻溪鎮后坪村,田間地頭機聲隆隆、稻浪翻滾,一派繁忙景象。“沒想到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地,今年能迎來大豐收。”種糧大戶夏圭堅熟練地操作著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雖已滿頭大汗,但眉宇間難掩喜悅。
“后坪村地處偏遠,受困于年輕勞動力流失、耕種成本高等問題,導致農田一度荒廢無人耕種。”后坪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傳寧介紹,為喚醒“沉睡的土地”,后坪村黨支部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開展“支部領辦、黨員帶頭、治荒穩糧”行動,積極鼓勵引導農戶流轉土地統一經營,釋放土地資源生產潛能。
撂荒地“化零為整”,說來簡單卻困難重重。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時,不少村民提出擔心自家田埂受損、農田面積變小等質疑。為此,黨員、鄉賢帶頭入戶宣講,一對一、面對面溝通,村民消除了顧慮,陸續簽訂土地流轉協議,累計流轉土地560畝。
“小田變大田”,誰來統籌管理?后坪村駐村第一書記范朝暉主動牽頭,引進慶禾農業經濟合作社,投入資金115萬元進行撂荒地整治。
“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引領,引進種糧大戶開墾種植水稻。這既保護了耕地,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范朝暉說,截至目前,該村已開墾撂荒地500余畝,平均畝產達550公斤。如今,后坪村的荒地變成了良田,還為附近農戶每年增收數千元,為村集體增收2萬元。
建立撂荒地整治情況臺賬、積極推進“認領一畝田”活動、多措并舉守牢耕地保護紅線……撂荒地逐步變成“豐收田”的故事,正在磻溪鎮不斷上演。近年來,磻溪鎮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擺在突出位置,扎實推進農村撂荒耕地專項整治工作,充分利用入戶走訪、宣傳欄、微信群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讓禁止耕地撂荒的相關政策法規家喻戶曉,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保護耕地,進一步守好糧食安全防線,
據統計,今年以來,磻溪鎮累計整治撂荒地749畝,完成全鎮中稻種植面積4700畝,通過開展“認領一畝田”活動完成認領農田141.8畝,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閩東日報記者 朱靈塬 通訊員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