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來到賽岐鎮秀洋村,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映入眼簾。山巒疊嶂、青翠蔥郁,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落,夕陽映照的一座座古民居炊煙裊裊,猶如一座“生態公園”。
留住鄉愁 建設美麗鄉村
秀洋村被東西北三面山體環抱,村落依山就勢而建,是典型的“青山、秀水、田園人家”。建村以來,由于地處山區,可利用耕地較少,村民只能靠種茶和水稻維持生活。貧窮像一座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村民紛紛去城里或周邊縣(市)打工,村中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留下的主要是老人。秀洋成了典型的薄弱村。
談起村子之前的情況,村支部書記林廣裕深有感觸:“人們往往用‘山道十八彎’來形容一個村落交通不便,偏遠難行,而我們村到賽岐鎮區,直線距離20公里,彎道卻有100多個。交通不便,又沒有發展的路子,村民想脫貧,難啊!”。
2011年,秀洋村還是福安市第三輪扶貧開發重點村。資料顯示,秀洋村全村共有869人,人均年收入僅4000元,全村貧困率達到73%。
幸運的是,近年來,鎮黨委高度重視宜居環境建設,以秀洋村為重點和示范,打造“美麗鄉村”。秀洋村民居保護相對完整,村兩委在景觀塑造、風貌建設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大力修復古民居,著力打造“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秀美農村,給農村留下“鄉愁”味道,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田間步道是綠道、田間資源是公園’我們在改變山村面貌時,努力做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村支部書記林廣裕說。
村里還在掛鉤單位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的幫助下,投資635萬元先后建成安全飲水工程、文體廣場、環村步行道、中心景觀湖、部分危舊房改造等項目建設,生態環境煥然一新。2015年,秀洋被評為第一批福建省級傳統村落。
如今的秀洋,沿著湖岸的村道穿行,新修繕的民居古樸典雅、古香古色。岸邊,古榕柳杉巨樟,枝繁葉茂,處處展現出一幅“人在畫中走,心浸生態游”的整潔、文明、和諧的新畫卷。
因地制宜 產業興村謀發展
為了改變秀洋村面貌,村里做足做好生態產業文章,立足“旅游活村、產業富村、生態亮村”的發展戰略,構建“一村一品”經濟發展戰略。
近幾年,賽岐鎮大力推廣巨峰葡萄,秀洋村許多農民也開始種植葡萄,但是受地理位置影響,這里的葡萄經常滯銷。
2013年,村里引進以高科華為首的大學生創業團隊,租用1200多平方米的老酒坊,投入30多萬元改造成了酒莊和葡萄文化展館。利用酒莊內的陶瓷老酒缸作為釀酒的容器。目前,古法釀造的巨峰葡萄酒,成功打進廣州等地高端消費市場。“秀洋的海拔有500多米,空氣優良,非常適合古法釀酒的要求。”“一家親”酒莊負責人高科華說。
葡萄滯銷問題得到解決。“一家親”也為村民提供了許多工作崗位,每年季節性用工可達到150人,日薪約120元。酒莊還吸引許多城里人前來參觀品酒,增加了當地村民菜干、中草藥等土特產的銷售收入。
村里還積極推動成立茶葉、油茶、蔬菜合作社,大力推動勞動集約發展和農民增收。目前,茶葉、油茶面積達到700畝,2016年人均收入達1.2萬元。
今年,村里還在寧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的幫助下,成立“精準扶貧聯合社”,種植50畝“溫州蜜柑”,幫助村里剩下的7戶貧困戶脫貧。“‘溫州蜜柑’的特點是皮薄、甘甜,特早熟品種成熟期在八、九月份,中晚熟品種在11月上中旬,能錯開市場高峰,銷售前景看好。”林廣裕介紹。
“精準扶貧聯合社”由村里負責土地流轉,組織培訓等,村里7戶貧困戶將扶貧基金以股份形式投入合作社,這樣,他們既有分紅,又有勞務收入,不承擔項目經營風險,穩賺不賠。
昔日的貧困村,如今變成了國家級旅游扶貧示范村,每到周末前來參觀考察、休閑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村莊的變化讓村民打心眼里高興。貧困戶劉幼團開起了農家樂,“周末一天要接待五、六桌客人,坐在家里就有收入!”劉幼團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林耀琳 何小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精“踩”絕“輪”!平潭兩岸職工騎游活動舉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