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15日訊(通訊員 李小星 陳秋萍 閩南網記者 柯嘉進 文/圖)初夏時節,走進華安縣豐山鎮碧溪村,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整潔的路面,打理得井然有序的房前屋后。碧云宮前,池塘水體清新;小公園里,綠樹掩映,孩童嬉戲玩鬧,村民愜意圍坐,構成一幅和諧溫馨的鄉村日常。
碧溪村是豐山鎮第三大村,常住人口數近2000人。據楊氏族譜記載,碧溪村歷代人才輩出,村中至今保存有南宋紹興年間進士出身的古田知縣楊汝南故居。
也正因為人口聚居,此前村里的環境衛生狀況并不樂觀,碧溪村是如何實現人居環境華麗大變身?
以 “拆”破題 除舊出大招
村部“舊”變“新”。“現在孩子們開車回家,停車方便多了。”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不少外出的村民紛紛選擇自駕回鄉,以往停車難題令他們頭疼,如今愛車有了新去處,去年,碧溪村拆除了已建成五十多年的舊村部危舊房屋,并進行硬化處理建成公共停車場,方便村民出行。
村道“白”改“黑”。今年初,碧溪村投入約150萬元將1.1公里主干道路段改建為瀝青砼路面,并進行集中整治,農耕文化彩繪上墻讓裸房穿上“新衣”,凈化沿線溝渠,配套布置700米仿竹生態籬笆,營造田園氣息村居氛圍。
池水“混”變“清”。曾經的碧溪并不似其名,碧云宮前的池塘內臭氣彌漫,陳年垃圾堆積,周邊的居民深受其擾。村里發動黨員群眾自籌資金30萬元用于池塘改造工程,清理生活垃圾、淤泥、廢棄物等5.8噸和3條溝渠,昔日的黑臭水體蝶變為生態景觀池。緊接著,村里又著手對村部前池塘進行改造,通過集中圈養、拆除亂搭亂蓋,對村部前池塘的14處養殖池點進行拆除。
從“新”出發 扮靚巧心思
從一處美到處處美。除了拆舊立新的大動作之外,碧溪村還從小處著眼,制定了網格管理機制,把村里分成三個大片區8個小網格,定區域、定責任,進一步明確包保范圍及職責,不少老黨員積極亮身份、走在前、作表率,主動參與集中清理。今年來,累計發動黨員干部100余人次、開展集中整治清理10余次,整治亂搭亂建3處。
從一時美到時時美。在日常管護中,碧溪村充分發揮鄉村治理積分制和村級“紅黑榜”作用,按照“不做不積分、做了就積分、多做多積分、做錯扣積分”的原則,成立了黨員先鋒隊,組織每周開展集中檢查、集中評比、集中整治,積極評選“最美家庭”和“文明家庭”,開展擂臺比美,激發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熱情。
“就像自家建房子一樣,千方百計想著如何把它建好、建美了。”碧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陽海說,鋪架仿竹籬笆建成花壇時,村里留意細節,特意請人將磚塊噴繪了與地面接近的顏色,打造整體的美觀。在日常評比、入戶宣傳時也鼓勵村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自家房前屋后掃干凈、擺整齊,比干凈整潔,比美觀宜居。
眼見著村容村貌大變樣了,村民們逐漸有了主人翁意識,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熱情高漲,“接下來,想著如何保持住,再突破,繪就名副其實的碧溪宜居畫卷。”和楊陽海一樣想法的村民越來越多,只有堅持下去,就能讓碧水清溪成為村里的一張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