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0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惠容 文/視頻)2023年9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簡稱意見)舉行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表示,推動福建各地開展融合實踐,將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臺胞主要祖籍地的優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開展與澎湖融合發展實踐。
12月28日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貫徹落實以上《意見》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密切閩臺人文交流,打造兩岸同胞情感融合示范樣板,共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發揮閩南文化,推進兩岸開漳圣王信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據了解,開漳圣王巡安民俗起源于開漳圣王文化祖地云霄威惠廟,每年農歷正月至元宵節期間,大凡立有圣王廟的城鎮村社,民眾必入廟焚香禮拜,并約請戲班演戲娛神。這一歲時節日祭祀文化,具有保境安民、驅疫禳災等神格功能,被稱為“開漳圣王巡安”。早在明清時期,開漳圣王信俗伴隨中原將士后裔播遷臺灣、東南亞各地,開漳圣王巡安民俗也衍播海內外。臺灣新北市萬里鄉野柳保安宮開漳圣王凈港巡海文化祭、桃園大園鄉竹園村福海宮、宜蘭縣永鎮廟開漳圣王過火儀式,賦予開漳府兵后裔祈求神靈保佑清凈穢氣、邪氣不附、合境平安的文化意蘊,構成海洋民俗文化風情,成為元宵期間海峽兩岸乃至南海沿岸不可或缺的民俗文旅盛宴。
對此,漳州市政協委員、漳州市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與評估中心主任陳碧珠建議,將開漳“圣王巡安民俗文化活動”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通過申報開漳“圣王巡安民俗文化活動”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的活動,可以對開漳“圣王巡安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和發展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同時可以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發展,助推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