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13日訊(閩南網記者 李昌乾)佩戴安全頭盔,學生、家長一起打卡,堅持3天、21天、100天,還能獲得獎勵、獎品。沒錯,這樣的好事發生在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為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提升轄區師生家長騎乘電動車佩戴安全頭盔的文明交通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閩南網記者了解到,漳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龍文大隊與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密切溝通,持續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創新探索“關愛生命,文明出行,文明交通行動”工作管理的新舉措、新方法,在全校開展文明出行打卡行動。落實師生家長騎乘電動車佩戴安全頭盔,把文明交通的法律法規和行為規范教育寓于生動豐富的活動和自覺參與的道德實踐中,促進學生文明交通習慣和行為的養成。
讓佩戴頭盔成為一種新時尚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一個契機,學校也想去持續提升上下學高峰時段學生和家長的安全出行。”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郭耀梅介紹,該校結合自身實際與龍文交警大隊聯合行動,借鑒當下流行的“花式打卡”,推出文明出行打卡行動。
郭耀梅告訴記者,教育心理學有個“21天效應”,即一個人堅持21天做同樣一件事情,就會養成習慣。為了使活動順利開展和連續性,又能宣傳覆蓋更多人,在21天文明出行打卡的前后,先啟動了3天文明出行打卡,再設置了“升級版”的100天文明出行打卡。按計劃、分步驟、有序推進,通過“小手拉大手”,讓學生引導家庭共同樹立文明交通意識。
據了解,4月25日-4月27日,學校啟動了3天文明出行打卡,由學生和家長在出行和到家時,拍攝佩戴安全頭盔的出行照片上傳至平臺。郭耀梅告訴記者,文明出行打卡啟動后,自覺性高的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并立即帶動家長一起行動。“3天內,學校就收到了上千張家長、學生騎乘電動車佩戴頭盔的照片。”郭耀梅表示,對完成任務的學生,獎勵糖果,寓意“嘗到甜頭”。同樣,告知其他學生,參與這樣的行動,學校匹配了一定的獎勵機制。此外,龍文交警大隊為獲獎同學頒發專屬兒童安全頭盔等獎品。
據郭耀梅介紹,學校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生數千人,按照“6+1”或“6+2”的家庭模式,通過小手拉大手,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龍文區廣大群眾。郭耀梅表示,通過“文明出行打卡行動”,讓佩戴頭盔成為學生和家長一種新時尚,增強家長和學生出行佩戴安全頭盔的意識。
校園小交警規范學生出入校園
推廣文明交通出行,并非一招一式就能一蹴而就,還得配套相應措施與獎懲,才能形成長效機制。
為此,學校同步匹配校園小交警活動,每個班級推選2名“小交警”(一男一女),全校共172名小交警輪值,負責放學時段的路隊情況記錄,同時對路隊秩序良好的年段前三名班級的學生發放小禮品;對不排路隊、路隊紀律差的班級開出“罰單”,每周公布情況。
郭耀梅告訴記者,校園小交警還被賦予承擔勸導校內學生不文明的舉止行為,如上下課,在上下樓梯時,互相追逐,嬉戲打鬧等。校園小交警對發現不文明行為的學生開“罰單”,一式兩份,一份給當事學生,另一份給老師。讓校園小交警融入并參與學校管理的同時,“罰單”與學校每學期末的安全常規評比掛鉤。一方面不僅勸導、矯正部分學生不文明行為,規范學生出入校園;另一方面讓老師重視各自班級團隊管理,實現團體監督,形成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
此外,學校加強頂層設計,加強文明出行打卡行動的工作領導,成立“文明出行百日行動”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力求通過扎實有效的教育活動,提高交通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