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美國《華爾街日報》2月13日報道,由環(huán)境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12日發(fā)表報告稱,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可能是海洋塑料垃圾的兩個最大來源──海洋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塑料瓶、塑料袋和其他塑料品來自這兩個國家。
海洋生物學家和海洋維權人士對海洋塑料垃圾越來越感到擔心,這些塑料充斥在海岸線附近,遍及從北極到南太平洋的海上。但由于全世界各地的消費習慣和污染控制措施差別很大,這些塑料的實際數(shù)量以及來源仍是未知數(shù)。
由佐治亞大學的環(huán)境工程師詹姆貝克帶領的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對全球垃圾情況進行了新的核算,計算了192個可能向海洋傾倒塑料垃圾的國家中每個國家的份額。他們的研究是基于消費者數(shù)據(jù)以及覆蓋全世界沿海人口的廢物管理信息。根據(jù)研究人員的估計,美國排在第20位,只對不到1%的處置不當?shù)乃芰侠撠煛?/p>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計算發(fā)表于12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并在圣何塞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進行了展示。研究人員稱,中國的沿海人口在2010年產生了882萬公噸處理不當?shù)乃芰侠s占全世界總量的27.7%。其中,132萬到353萬公噸的塑料垃圾最終會成為了海洋廢棄物。
中國環(huán)境保護部對此不予置評。中國國家海洋局未回應置評請求。(實習編譯:王丹 審稿:趙小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