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11月30日電 外國人對南京大屠殺事件認知情況調查、日本731部隊軍醫博士論文研究、臺灣地區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史、性別視角下的“慰安婦”問題……30日,“歷史·和平·發展——多元視域下的日本侵華與南京大屠殺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跨學科、跨國界成為當下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關鍵詞。
本次研討會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主辦,吸引了約80名來自丹麥、日本和中國的學者參加。與會專家圍繞南京大屠殺歷史、日軍侵華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等相關主題進行了研討。
日本滋賀醫科大學名譽教授西山勝夫從日本軍醫的博士論文研究入手,發現了日本醫學醫療界對侵華戰爭尤其是731部隊的戰爭輔助。臺灣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學者郭冠佑通過對多位逃難至臺灣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采訪,證明應激創傷對個體影響的相似性與長期性,如受教育程度較差,均為小學和初中學歷;生活在底層,均為基層務工者;心理上還呈現出對現實妥協、利己主義者的特質等。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跨文化與宗教研究系研究員何銘生(Peter Harmsen)則將辛德貝格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為中國平民建立避難所并挽救了上千人生命的義舉,與丹麥抵抗德國占領運動的領導人進行比較研究。認為辛德貝格在20世紀40年代到2010年的漫長歲月中被長期忽視,反映了公眾對二戰期間大屠殺事件的認知的局限。
“這次研討會體現了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的轉型與發展。”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執行院長、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隨著南京大屠殺檔案躋身世界記憶遺產,歷史研究與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傳播學等多學科進行跨界融合,開展國際合作成為趨勢。
張建軍透露,今年起,研究院將每年拿出三十個左右的課題,吸納更多學科和國家的學者參與。紀念館正在構建的學術資源平臺也將于明年建成并免費開放,屆時珍貴館藏史實資料將為跨學科研究提供基礎服務。(完)(記者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