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9日電 中國現在的經濟是什么樣?《歐洲時報》援引德國《時代周刊》的文章指出,40多年前,鄧小平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農民可以為自己而耕種,讓外國投資者的資本可以從中國南方的自貿區進入中國;40年后的今天,數千萬農民脫離了貧困,村莊成為現代化的大城市,高科技列車在大都市之間來回奔波。中國的經濟騰飛雖然很難具象描述,但可以用一系列的數字來展示。
文章摘編如下:
數字化生活
據德國《時代周刊》報道,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數字化已經很成熟。截至2016年底,已有7.3億人通過手機、平板電腦或筆記本上網。4.7億人已經開始使用無現金支付,未來這一數字將達到5億,幾乎所有的付款交易都將通過智能手機完成,中國正在走向無現金社會。
流動人口
沒有勞動力,中國的經濟增長就不可能實現。到70年代后期,這些在中國被稱為“流動人口”的勞動力,就開始在東南各省的大都市和經濟區尋找工作。他們在流水線上工作,修建高樓大廈,公路和鐵路,被稱為“農民工”。其中一部分人從事街頭小販,服務員或工匠。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52.9%的農民工在制造業工作,46.7%的人從事服務業。
大都市
截至2015年,中國有15座城市擁有超過500萬常駐人口,如今可能更多,這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數字了,在歐洲只有巴黎、倫敦和莫斯科3座城市擁有如此規模的常駐人口。《時代周刊》指出,中國大都市的發展展現出核心城市帶動周邊地區共同壯大的特性,擁有超過20層多戶住宅樓的新小區已經在三線城市十分普遍。并且與巴西和南非等國家不同,中國城市沒有不可控制的“貧民窟”。
外匯儲備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一樣積累了如此高的外匯儲備。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數量約為34000億美元。相比之下,美國的外匯儲備只有約1250億美元。高額的是如何產生的?與許多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的貿易順差很大,中國出口的商品和服務多于進口是主要原因。
世界500強企業
中國的經濟力量現在也可以從眾多大型中國國有企業看出來。全球500強企業中有115家來自中國,雖然在西方,其中的許多并不為人所知:例如中國國家電網,其年營業額為3150億美元,在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零售商沃爾瑪,該企業擁有90萬的員工。
中石油和中石化也位居前十位。這2家公司的年營業額都超過了10000億美元。作為比較:德國最大的車企大眾以2400億美元排名第六。
全球年度專利申請
根據歐洲專利局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在全球年度專利申請量排名中位居第五,僅次于美國,德國,日本和法國,與2016年相比,申請數量增長了16%以上。大部分的中國專利來自數字通信和計算機技術領域,這符合中國制定的“2025規劃”,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華為是其中的佼佼者。據歐洲專利局稱,2017年,該集團發布了近2400件專利申請。
玩具制造業
多年來,中國因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市場而被外國企業廣為利用,據Ibisworld的市場研究人員稱,全球70%以上的玩具生產自中國。中國每年出口價值超過100億美元的玩具,銷售額約為400億美元。整個行業在中國雇用約60.7萬人。據《柏林日報》報道,普通塑料玩具的生產成本僅為約50美分,這些商品將在德國以10、20或30歐元的價格在商店中銷售。
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方面,中國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54位,遠遠落后于德國(第34位)。但人均統計數據并不能掩蓋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候威脅國之一。中國對于世界氣候起到很大的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不再像過去幾年那樣增長過快,政府正抓住機會關閉過時和過剩的燃煤電廠,這讓中國大城市的空氣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據國際能源機構估計,到2040年,煤炭在電力生產中所占的份額將會減少到現在的60%左右。相反,可再生能源將成為電力的主要來源,而核電將不會發揮主要作用。
與此同時,能源效率和電動汽車行業已被中國政府確定為未來的關鍵技術,并將在未來幾年進行大力投資。對于中國的中產階級,清潔空氣和環境保護等話題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香港,人們甚至可以預訂低碳婚禮——搭配馬車作為婚車以及婚禮上供應有機食品。
新中產階級崛起
中國正崛起成為全球經濟大國,也導致人口財富大幅增加。然而,中國新一代中產階級的實際規模卻很難界定:根據瑞士信貸集團的計算,2015年,中國新中產階級約為1.09億人。此前,英國經濟學家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和麥肯錫公司得出了4億多人的數據。不過,他們稱,其中有75%只屬于中下階層。但無論以哪種定義方式,中國人的財產確實是在增長,根據瑞士信貸集團的數據,中國新中產階級資產已經超過70億美元,超過法國、德國、英國。
中國高鐵
由中國國家投資扶持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奇跡的主要增長動力之一,高鐵在這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鐵縮小了這個龐大的國家,同時也豎立了中國高科技產品在海內外的地位。
即使在今天,中國主要車站的乘客人數也非常龐大:最繁忙的路線是京廣線和京滬線,每年有超過1億人次。
教育
在2004年,中國的注冊在校生有約1800萬人,這個數字在10年內翻了一番,伴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和新中產階級的崛起,教育在中國社會享有越來越高的優先級。大城市的學校師資條件越來越好,入學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中國的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
此外,推動教育也刺激著就業競爭。根據中德商會的數據顯示,受“中國制造2025”影響,在中國目前最流行的學科是工程和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