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一場關于銀行暴利的討論近日再度升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杰近日公開表示:“銀行和實體經濟一個利厚一個利薄的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峻的程度。銀行的資本利潤率已經不僅大幅高于工業,而且高于石油和煙草,我們都說煙草是最暴利的,石油勘探開采也很暴利,而現在銀行業比這兩個行業利潤還要高。”
業內人士稱,銀行暴利由來已久,正是傳統的“吃利差”和新增加的“手續費”的雙重驅動,形成了當前中國銀行業的暴利。
【暴利來源】吃利差:銀行營收七成來自利差
去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的實體經濟遇到了困難,增速逐步放緩,而從已經公布業績的幾家上市銀行來看,其利潤增長都在40%至50%,已經創出了歷史新高。
陳永杰認為,銀行暴利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存貸款利差比較大,這也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我們國家的16家上市銀行,去年前三個季度的凈利差收入超過1.2萬億元,占營業總收入80%,其中五大國有銀行為71.7%,股份制商業銀行為90%以上。也就是說,銀行的營業收入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來自于存貸款利差。這個利差是由國家規定的,國家給銀行較高的利差,銀行就可以賺更多的錢。”
記者了解到,目前銀行存款一年定期利率為3.5%,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CPI總水平比上年上漲5.4%,也就是在銀行存錢儲戶實際上是虧本的。而一年至三年貸款利率為6.65%,五年以后的貸款利率更是高達7.05%。
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工作人員說,對于儲戶,銀行讓對方承受實際存款利息虧損;對于貸款客戶,銀行享受了較高的收益。“儲戶除非不選擇存款而轉向投資,并沒有其他選擇。因為,我國所有的商業銀行,都執行相同的存款基準利率。對于貸款客戶也是一樣,如果他不通過銀行貸款,其他途徑融資的難度更大利率更高。”
增收費:收費項目7年增加10倍
“對于銀行業的暴利而言,除了存貸款利差之外,名目繁多的手續費也是重要來源。”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
去年8月,12家上市銀行公布了2011年的上半年業績,共實現凈利潤4244.47億元,其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就有2057.43億元,幾乎占到了凈利潤的半壁江山。
武漢大學法學教授孟勤國,曾向媒體披露了一份其領銜撰寫的《銀行卡收費不當問題調查研究》。這份調研報告指出,2003年10月1日出臺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明確銀行收費項目僅300多種,而2010年下發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列出的收費項目已多達3000種,7年時間增加了10倍。
對于銀行業的收費問題,一位國有大型銀行的工作人員認為,目前,國內很多銀行的利潤來源都在于存款和貸款的利差,這可能會被資本市場認為是較為低端的盈利模式。
這名工作人員稱,以手續費及傭金為主的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是國際銀行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國外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一般占營業收入的40%至50%,而中國銀行業的這一數據長期以來只占15%左右。手續費的增長表明我國的銀行業已經向成功轉型邁進了。
【暴利探因】地位壟斷利潤激增
“銀行暴利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壟斷地位。”劉俊海說,正是由于金融改革還沒有達到充分競爭的程度,消費者和金融機構的地位不平等,而由此造成的市場競爭的不充分,使得一方面銀行擁有絕對的定價權,另一方面消費者難以維護自身的權益。
針對銀行壟斷的批評,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陳佐夫曾經反駁稱,中國銀行業不存在壟斷現象。他認為,“銀行業除了四大銀行以外,還有幾十家股份制銀行,上百家地方性商業銀行,還有一大批外資銀行。你可以選擇任何一家銀行,一點問題都沒有。”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則將中國銀行業的壟斷稱之為“相對性壟斷”。“首先,我國的銀行市場準入并沒有完全放開,銀行業不是說誰想開就能開的,牌照并沒有放開,準入門檻非常高;其次,幾大國有銀行在市場上占的比例非常高,達到70%、80%,而且幾大國有銀行在調整銀行收費價格的時候,相互之間一溝通,消費者只能是被綁架,只能接受被動服務,因為這幾大國有銀行占有的市場范圍太大了。”(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