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組按】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反腐與作風建設層面給外界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當改革進入破除利益藩籬的深水區,尤其能顯示出執政者的政治智慧、勇氣與魄力。
有人說,以前是“路不平,想想鄧小平”,現在是“路不平,看看習近平”。可見,在群眾眼里,銳意改革的習近平,與當年開創改革開放道路的鄧小平,在許多方面都有著相似之處。
小組日前發送了一篇《習近平引用的鄧小平名言》,與《習近平引用的毛澤東名言》一起,可以看做是習近平對兩代偉人的繼承;而習近平現在致力的事業,也是對中國革命遺產與改革傳統的發揚。
今年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理解習近平對鄧小平的評價與看法,就可以理解當前和未來中國的走向。今天,組員“秋白”發來一篇文章,在文中提出了習近平對鄧小平的“三個認同”,值得小組成員一讀。
習近平對鄧小平的“三個認同”
作者:秋白
1、道路認同
履新之后不到一個月,習近平即“重走南巡路”,沿著當年鄧小平走過的路線,從深圳,到珠海、順德,再到廣州。輕車簡從,帶頭落實八項規定,探訪民生,倡言改革。
就像鄧小平“南巡”為改革開言路、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樣,習近平此行,也為中國接下來的全面深改定了基調。這一趟,既有吸取基層智慧、為改革建言之意,也有廣為吹風,造成強大改革聲勢的目的。
事實上,早在22年前,習近平就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寫道:“鄧小平同志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從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力度極大”的《決定》繪制的改革藍圖;從重拳反腐、力治沉疴,到簡政放權、審批瘦身,無不體現出習近平對鄧小平改革的“道路認同”。只有改革能解決改革帶來的問題,習近平對此深有體會,改革的力度和決心,也已經在一系列的措施中得到體現。
2、理念認同
2013年是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待毛澤東是何種態度,如何處理所謂“前后三十年”的關系,自然成為外界關注的熱點。
事實上,在當年12月26日習近平發表紀念毛澤東誕辰講話之前近一年,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就曾在新進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明確表達了對“前后三十年的”關系判斷。他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
這不禁讓人想起當年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應該“姓社”還是“姓資”時的著名論斷:“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可見,對于中國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評價,習近平和鄧小平的理念基本一致,都認同改革開放前的積累,對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強調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認同“毛澤東時期”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在對毛澤東的評價上,習近平和鄧小平的理念也是一致的。他說:“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走過彎路,他在晚年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他的錯誤在于違反了他自己正確的東西,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所犯的錯誤。”這與鄧小平當年所說的“毛澤東同志的功績是第一位的,他的錯誤是第二位的”的理念根基是一致的。
以上,可以稱為習近平對鄧小平的“理念認同”。
3、情感認同
對鄧小平,習近平有種個人上的崇敬感,視其為榜樣。
在浙江任職期間,習近平就在《之江新語?樹立五種崇高情感》一文中寫道:“要做到情為民所系,就要以黨的先進人物為榜樣,培養和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要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情懷感。他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而根據官方媒體報道,南行路上,習近平在栽下一棵樹后“動情地說”:“我要再一次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個口號。這個響亮的口號就是鄧小平同志在 1992年視察南方途中提出來的。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個真理......”認可與贊嘆之情,溢于言表。
這可以稱為習近平對鄧小平的“情感認同”。
紀念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繼承其遺志,踐行其理念,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將其事業更好地實踐下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重新回顧習近平對鄧小平的評價與態度,也就能體會為什么全面深改,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一步,也就能體會,為什么說我們的改革“歸根結底是為了人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