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波娃在一片噓聲中輸掉比賽,賽后淚灑現場。
摔拍子或向裁判嘰嘰歪歪?我付錢看你比賽你就得老實點。1999年法網決賽的辛吉斯,決賽對陣時隔三年重回大滿貫決賽的格拉芙,在先贏一盤后,第二盤時一個回球被叫出界,她竟然不顧規則跑到格拉芙的場地與裁判爭論不休。很顯然,這樣的舉動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再加上觀眾本就希望看到格拉芙重現往日榮光,所以接下來的比賽我們就會看到,辛吉斯每一次失誤丟分后都會被觀眾嘲笑,甚至在休息去衛生間時也會被噓個不停,最后她已經崩潰到在慌亂中使用出下手發 球,結果只能是被格拉芙逆轉。
賽后不接受短暫的場內采訪?招個手就想走?你啥意思?2015年法網,莎娃在戰勝卡內皮后,沒有像往常一樣在賽后接受采訪,現場挑剔的球迷自然用噓聲抗議。談到觀眾的舉動時,莎娃不得已也只能表示非常理解,但她也同樣堅定的表示自己這么做并非毫無原因。其實當時的莎娃在生病,但是法國觀眾是不會想這些的,招個手不說話就想走,這是完全不尊重人的表現。
如紳士一樣的費德勒,在法網觀眾的狂轟濫炸之下,也曾經被逼得在場上怒吼“Shut up”。2012年法網1/4決賽面對德爾波特羅,現場觀眾似乎都在支持阿根廷人,一個不識趣的家伙在一個多拍回合中迫不及待地喊了“出界”,導致費德勒極為郁悶地丟了一分,憤怒的他直接向喊聲的方向怒吼了一聲“Shut up”。
費德勒忍無可忍對法網觀眾爆粗。
法國人為何如此挑剔?天性使然誰還沒點暴脾氣
法網的槽點何止是觀眾,老生常談的“三無”問題,至今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沒有頂棚,這不納達爾和小德的1/4決賽,就因雨被推遲了一天,過往因雨水斷斷續續而影響球員狀態的比賽,數不數不完。沒有夜場,不管賽程多緊,只要看不清楚球,就必須停止,因為球場沒有燈光設施。沒有鷹眼,其實法網不是沒有鷹眼系統,但那只是用來輔助電視轉播和搜集技術數據所用,不是給球員來挑戰判決結果的,法網依然固執地活在靠球印來判斷出界與否的年代。自2006年起開始的15天賽程,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首輪比賽要打三天有什么意義?大滿貫的標準賽期一直是14天啊。而費德勒在2015年法網時被一名小球迷突然沖進場中要求合照的舉動,在當時也引起了對賽事安保的質疑。此外雙語報分流程,將意大利選手弗格尼尼的名字寫成他女友佩內塔的名字,本屆法網,彭帥和段瑩瑩搭檔打雙打,電視轉播將兩人的名字打錯……法網鶴立獨行之舉以及不靠譜的行為,恐怕說一天都說不完。
彭帥和段瑩瑩名字被互換。
固守傳統,浪漫隨性,骨子里投出的高傲,實際上關于法網的眾多槽點,都是法國人性格兩面性的體現。法國人不愛說英語,哪怕他們會,因為全世界都說英語,所以他們偏偏不,他們討厭跟風。法國人聚會時很少搗弄手機,甚至拒絕過多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因為真正的貴族都有自己的堅守,只有LOW貨才追求所謂新鮮的玩意。政府不作為讓俄羅斯土豆肆意侵占市場,法國農民就直接將土豆倒在巴黎廣場。政府限制一些水果的價格,賣家有骨氣讓我賤賣不如不要,直接倒在馬路上示威……
法國人寧愿到丟土豆也不愿意賤賣。
法國人創造了奧運會,法國人設立了金球獎,法國人對世界體育做出了很多貢獻,當然希望在政治上占據主導權。法網作為唯一非英語區的大滿貫賽事,自然想要打造出純正法式口味的大滿貫,或許那些爭議,那些看起來不可理解的行為,陰謀論起來可能是刻意引導的結果,畢竟法網也是法國人非常重要的一張向世界展現自身民族特點的名片。
其實四大滿貫中的其他三個,也都有一些所謂的槽點和短板。澳網歷史相對最短,這對于一項百年運動來說,幾乎是致命的,而且南半球一月份的高溫,也是球員和觀眾無法忍受的。溫網甚至比法網還要守舊,球員必須穿白色運動服,第一周的周日就是不打比賽,看起來也非常固執。而美網則像個大PARTY,感覺亂亂哄哄甚至看臺上還有球迷互毆的極端情況發生過。實際上四大滿貫,恰恰是澳法英美文化和國家氣質的體現,所謂的爭議會一直持續下去,這不也正是比賽之外的獨特風景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