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負責對臺灣交流事務的民間機構“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1月1日起更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島內有人將之引申為自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與臺灣“斷交”后,日本對臺灣的“雪中送炭”,并感激涕零地評價說,這種“正名”是臺灣一次“外交”大突破,開始了擺脫“一中原則”的首部曲云云。事實果真如此?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明確表示,堅決反對任何制造“一中一臺”或者“兩個中國”的企圖,大陸對日方的“消極舉措”表示強烈不滿,敦促日本不要向臺灣當局和國際社會發出錯誤信號。
每年的8月15日,臺灣民間團體都會來到位于臺北市慶城街的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前抗議。圖為臺灣保釣團體舉行集會,要求日本政府為當年侵略暴行謝罪道歉。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
自我麻醉
對于日方的做法,臺灣“外交部”隨即表示歡迎。有親綠媒體稱,“交流協會”改名的理由是“時代變了”。
臺灣與日本1972年9月“斷交”,同年12月日本成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臺方成立“亞東關系協會”(“亞協”),作為雙方事務溝通與互動的平臺,繼續維持經貿、文化交流及技術合作等非政府間實務關系。當時日本政府希望的名稱是“日本交流協會”,但蔣介石要求用“日華交流協會”,日本不同意,最后只以“交流協會”為名。
如今,搞了一個小動作的日本駐臺機構表示,今后將扮演彼此間的橋梁,盡心竭力使日臺關系更上一層樓云云。民進黨“立委”姚文智得寸進尺地引申和想象說,國際間如果能逐漸“正名”,凸顯臺灣的識別,“百分之百歡迎”。
民進黨等待類似的機會已經很久了。重新上臺后,蔡英文在對日關系的人事布局上費盡心思:謝長廷出任“駐日代表”;邱義仁當選“亞協”會長;蘇嘉全擔任“立法院臺日交流聯誼會會長”。謝長廷曾任民進黨主席、“行政院長”,早年留學日本,而邱義仁也是黨內親日派,至于蘇嘉全則是現任“立法院長”,不難發現這是向日方釋出強烈的政治訊號。
但歡欣鼓舞之余,也有人頭腦非常清醒。臺灣聯合新聞網的評論說,“外交”一向講求互惠互利,日本雖將其駐臺單位加上“臺灣”二字,但臺駐日機構的名稱仍然未動,依舊是“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有熟悉臺日關系的島內專家分析稱,實質上能否轉化為具體的“外交關系”上的提升,尤其未來臺日高層能否互訪,是重要觀察指標。有“立委”提醒說,不希望因此觸動大陸敏感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