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蔡英文在出席歌唱比賽時表示,“每位新住民都是臺灣的一份子,每一位新臺灣之子也都是臺灣未來的希望,這些孩子了解臺灣,也了解東南亞,臺灣要讓他們都能夠發揮優勢,有最好發展。新住民孩子們從小就講媽媽的話、唱母語歌,不但能傳承上一代文化,也更能認同雙重血緣的身分,這就是臺灣未來走向國際、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從小學教材改革到“新力量發聲”歌唱比賽,蔡英文當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正在變相扎根,據臺灣《自由時報》報道,部分“立委”擔憂島內師資、教材淮備不及,“立委”林麗蟬就質疑,2018年課綱就要上路了,“但兩千名師資、七國語言教材淮備好了嗎?希望‘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配套得盡快跟上實際狀況。”
而針對蔡英文當局積極推動的“新南向政策”鼓勵年輕人學習東南亞語言,臺灣學生并不買賬。日前,金車文教基金會一項調查顯示,僅有2.4%的臺灣學生,認為需加強東南亞語。
該問卷問及“你認為國人最需加強的語言能力是?”,其中,67.3%的學生選擇英語,日韓語為13.6%,中文10.3%,歐洲語5.7%,東南亞語僅2.4%。
對此,環球網記者采訪了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劉相平表示,蔡英文上臺后力推“新南向政策”,但技術層面無優勢,經貿領域也舉步維艱,但蔡向島內民眾的承諾必須要有所動作,因此從教育入手,將東南亞語言列入臺小學必修課,算是蔡英文向民眾做了一個交代,也有“臨時抱佛腳”之嫌。
劉相平表示,讓語言為政治服務,是民進黨當局此次文化“新南向”策略的初衷之一,但作用并不明顯,也不會對蔡英文力推的“新南向政策”有多大幫助,只是為臺當局在東南亞地區所望達成的經濟目的和政治目的規避風險而已。
針對蔡英文“新南向”政策被指系為降低對大陸依賴,劉相平強調,兩岸合作交流的基礎是“九二共識”,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不需要“語言成本”。臺當局“舍近求遠”“舍便利求復雜”的政治目的和用心是行不通的 ,也只會事倍功半。
據臺灣《旺報》此前報道,蔡英文力推“新南向”政策,宣布之后即遭多方批評,被認為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是“黑機關”。且隨著美國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成功入主白宮并揚言反對《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蔡英文將臺灣經貿布局重心全押在TPP及“新南向”政策的布局恐隨特朗普上臺面臨全線崩盤窘境。特朗普選前已預告“美國優先”,奧巴馬的“亞洲再平衡”政策也受到挑戰。不少學者專家表示,一旦美國在亞太區域平衡的角色退縮,大陸領導地位可能提升,臺灣力推的“新南向”政策,將面臨更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