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申請的臨時救助金5000元已轉入您預留的賬戶,請查收。”連日來,尤溪縣殘聯工作人員王君正和同事們忙著對申請臨時救助的困難殘疾人進行入戶和電話回訪。
“為了幫助殘疾人及家庭解決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我們通過與民政救助數據做比對,建立救助人員臺賬,并到登第村等入戶宣傳救助條件和辦理程序,指導困難殘疾人申辦臨時救助金,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王君說,截至目前,已為14名困難殘疾人發放救助金5.9萬元。
近年來,為了讓殘疾人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尤溪縣殘聯工作人員下沉一線,進村入戶廣泛宣傳惠殘政策,堅持現場辦公解決難題,助力殘疾人更好地享受到康復醫療、就業服務、培訓指導、輔具適配服務和殘疾評估等服務。
讓有“礙”變有愛
在中仙鎮中仙村一戶農家院子里,50歲的池大叔正在使用伸縮晾衣架曬衣服。見到有客到訪,他隨即拄著一根木頭拐杖,一瘸一拐地挪到院門前。
“以前,家里沒有洗澡間,只有一個搭在菜地邊上的旱廁,夜里上廁所不方便。黨和政府關心我,花了8000多元幫我蓋起了一間衛生間,還給添置了很多設備。”患有肢體二級殘疾的池大叔是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的受益者。
去年8月,縣殘聯工作人員入戶指導池大叔申請了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并相繼為他家改造有安全隱患的線路,安裝報警裝置、防護欄、化糞池,添置馬桶、升降淋浴器、智能插座和智能燈控,并配發洗浴椅等設備。
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是尤溪縣2023年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為辦好民生實事,尤溪縣聚焦殘疾人生活難、出行難、洗澡難、如廁難、改造場所條件限制等難點,確定“整鄉推進為主、自主改造為輔”的工作思路,以中仙鎮整鎮推進作示范,指導各鄉鎮有序開展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
“去年,通過對全鎮殘疾人家庭狀況進行摸底工作后,我們根據每戶居住環境、房屋結構等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殘疾人實際需求的個性化改造方案。申請評估通過后,再以公開招標、集中改造方式,進行房屋出入口坡化、廚房改造和線路整改等項目。其中,共有125戶殘疾人家庭實施了無障礙改造,花費48萬元。”中仙鎮民政辦主任、殘聯理事長廖燕養說。
“以前,家門口是塊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出行不便。現在,地面被平整硬化了,也裝了防護欄,我坐輪椅出行安全多了。”受益于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家住西城鎮后洋村的余大姐也如愿改善了活動場所。
去年以來,全縣共投入約54萬元為135戶殘疾人家庭實施居家無障礙改造,超額完成12.5%。
呵護殘疾少年成長
“去年9月,我的孩子到特校上學了,現在學習也跟得上!”在八字橋鄉,鄭大哥聊起孩子的康復效果時,不禁紅了眼眶。
因孩子患有先天性聾啞,2017年,鄭大哥花費20多萬元為孩子安裝了人工耳蝸,并將孩子送到市區接受言語康復治療。
“每個月的康復治療費用得三四千元,1年得花大幾萬元,壓力太大了。”2018年,在縣殘聯工作人員的幫助指導下,鄭大哥申請到每月1700元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補助金,“從2020年起,補助金額提升到每月1900元。多虧了這筆錢,我才有辦法堅持送孩子去治療。看著孩子一點點進步,我覺得這些年的辛苦值得了。”
得益于尤溪縣積極推進扶殘助殘政策,家住城關鎮的小陳也如愿考上了大學。
小陳本身成績優異,但因患有耳疾導致聽力逐年下降,并影響了正常學習。在一次縣殘聯組織開展的“輔助器具進校園”活動中,驗配師根據小陳的耳道大小、聽力情況等,為其配置了合適的助聽器。
“在去年的高考復習階段,助聽器很好地補償了我的聽力功能,讓我能夠順利參加高考。”小陳說。
扶殘助殘有溫度,關愛服務見實效。去年以來,全縣為185名殘疾兒童申請康復訓練,提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核銷服務1052人次,補助資金達202.83萬元;投入約54萬元為135戶殘疾人家庭實施居家無障礙改造;殘疾人創業就業幫扶97人,社保補助幫扶71人,小額貼息貸款幫扶7人,技能培訓108人,職業指導300多人次。同時,還在新陽鎮林尾村、臺溪鄉象山村設置了輔具共享服務站,并采取“輔具適配下鄉”“輔具適配申請代辦”等服務措施,為377位有需求的群眾適配輔具413件,補助資金達59.19萬元。
尤溪記者站 肖 丹 通訊員 陳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