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山林育“群峰”
——三元區提升初中教育質量側記
開學季,瑯瑯的讀書聲回蕩在校園中。三元區著力提升初中教育質量,全體教職工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狀態,開啟新學年新征程。
聚焦“人”的發展
教育合作促提升
8月29日一早,三明八中校園里人聲鼎沸、激情飛揚。當天,重建的新教學樓——浦元樓正式建成啟用。
“新學期新氣象!以前年代悠久的磚混結構舊教學樓拆掉了,你看,嶄新的教學樓多氣派!”九年(13)班曾子喬家長神采飛揚地說,“這些年黨委政府很重視教育,這是新學期給家長和孩子最好的禮物!”
三明八中是首批滬明合作共建校之一,也是上海市楊浦區與我市三元區兩地教育高質量協同發展的成果轉化。教學樓重建項目總投資7000萬元,其中上海市對口合作專項資金500萬元。學校與上海市國和中學建立友好合作。自2023年2月以來,兩校共開展實地交流活動3次、教研活動36場。通過兩校交流活動,進一步學習上海先進教育地區的教學理念、思路和敢為人先的教學實踐探索精神,為課堂提質增效、課后提升教研水平等提供新的路徑。
做“眼中有人”的教育,聚焦“人”的發展,激發“人”的內驅力,三明八中校長胡川華滿臉自豪。三明八中始終秉承學生“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這其中藏著老師們“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的堅守,藏著學校尊重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的一種成全,組織開展田徑、乒乓球、羽毛球、合唱、誦讀、繪畫等多項青少年比賽項目,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在省市各類競賽中成績優異。
傳承與創新并舉
教學改革有成效
三明市第十二中學,成立于1996年,具有近30年的辦學歷程。它地處文筆山下,位于城鄉結合部,從2003年開始教學質量就在三元區位居前列。
“三明十二中有優良的辦學傳統,歷任校長踐行真誠、守紀、弘毅、篤學的辦學理念,帶領全體教師扎實勤奮,服務富興片區的家長與學生,辦學成績得到當地百姓的認可。”校長黃仲慶很有感觸娓娓道來。
三明十二中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不斷完善績效管理,班級合力關注學情,分類培養,家校配合實行“1+N”幫扶,重點階段專家把脈診斷,增強中考實戰能力。在教學管理的具體舉措上,突出4個關注:關注全局通盤考慮,關注過程穩步推進,關注成效促進提升,關注問題補缺補漏。細節突出抓實、抓早、抓細、抓提升“四個抓”,持續推進“三有合作+”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堂清”是一以貫之的標準。省優秀教師張紅玲拿出一本標紅滿滿的記錄本,上面是每一節課必須過關的生字和詞語。“我們學校非常關注薄弱教師、薄弱學科、薄弱班級、薄弱學生,要求各班重點做到關注臨界生,關注學困生,關注文理平衡。對臨界生實施優先提問,優先解答,優先批改,優先家校協調,優先學科協調‘五優先’。對學困生實施加強基礎落實,加強工整規范,加強情感聯絡‘三加強’。”張紅玲老師認為,學校的這些要求落到實處,作為老師就一碗水端平了。
張紅玲老師還摸索出一套能讓課堂“升溫”的方法,讓同學們自己講故事推美文,追熱點說看法,家長里短說世事,讀書分享品人生,思維導圖理知識。多年來她堅持這一做法,同學們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寫作水平提高了,學習語文更有興趣了。
總校與家校攜手
多方得以共進
歷年來,三明三中堅持不懈地培育“幸福”教育生態。 “工作累不累?確實夠累的。但要問幸福嗎?心里確實感到幸福。因為我親眼看到學生的幸福成長,心靈深處自然而然生發出一種無法言說的幸福體驗。”數學老師陳斌的一席話道出了教師們真實的感受。
除了學生天真的笑容令人精神愉悅,更讓陳斌老師感到幸福的事情就是家長的熱情參與和積極配合。在該校,家、校、社“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學生的幸福成長因此有了豐厚的土壤。學校引導家長、帶動社會積極參與到育人工作中。
學生鄧欽元的媽媽有時會在校門口,陪伴著孩子晚自習,她感慨道:“孩子們在教室里努力學習,我也只能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我想,孩子們看到家長在努力,他們也會更有定力。”
育人過程中,家長是助力,學校是主力。三明三中始終堅持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積極深化課程改革,積極探索“總校共同體”改革,當好“領頭雁”。牽頭開展共讀共研活動、選派優秀教師到各校交流,不斷促進區域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做好“小徒弟”,和三明一中總校結對共建探索“總校制”改革,積極開展聯合教研,學習總校先進的管理及教學理念,推進以校本研修和校本教研為雙翼的學校教研體系。
三明三中始終確立“讓每一個生命起舞”的辦學理念,提升學生生命亮度,創新課程體系,依托組團校共建和總校制教學,教師聯合教研、青藍結對,校際交流、共育英才,探索初高中銜接,實現從“整合”向“融合”提升,從“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邁進,實現教師發展“快”,學生素質“全”,學校發展“穩”,家長滿意度“高”,讓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幸福教育。(三明日報記者 林馨怡 三元記者站 張倩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