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子燈、橋燈、儺舞……每逢周末,泰寧古城里熱鬧非凡,“非遺巡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與市民前來觀賞、打卡、直播。
泰寧是“千年古鎮,兩宋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43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5項、市級24項、縣級13項。目前,泰寧正全力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薪火傳承
古老梅林戲煥新彩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泰寧縣積極推動非遺文化與旅游多方面深度融合,探索創新讓非遺“活起來”,豐富旅游供給,提高旅游文化含金量,同時激活非遺資源,使非遺文化通過旅游市場走進千家萬戶。
連日來,梅林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里,在老藝人馮友才的指導下,隊員們在戲臺上排練《巧推》《盜仙草》折子戲。悠揚的笛聲配上清脆的琵琶聲,干練的武打招式配上婉轉悠揚的唱腔,吸引著游客駐足觀看。
泰寧梅林戲是中原文化與閩越古文化結合的藝術標本,唱腔、曲牌、劇目、表演獨具一格,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泰寧縣按照保護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思路,在毗鄰國保單位尚書第的李家祠堂,設立了泰寧縣梅林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并將其列為財政核撥事業單位;實施傳承人才培養計劃,2015年與福建職業藝術學院三明分院聯辦五年制“梅林戲藝術傳承班”,培養后續傳承人才。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梅林戲,同時讓古老的傳統藝術巧妙融入旅游中,梅林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推出“古城大眾茶館”,游客在茶館內品茗、喝擂茶、觀賞非遺梅林戲表演;堅持常態化公益性惠民演出,每年深入基層和赴外地巡演100余場;走進鄉村、校園、社區,將一系列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節目送到大家眼前。同時,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為青少年舉辦戲曲知識講座、研學活動、體驗活動等,讓青少年感受梅林非遺的魅力,提升非遺保護意識。
非遺體驗
博覽苑里互動多
走進福建(泰寧)鄉村世德堂非遺博覽苑,非遺傳承人王細仂正在展示著精湛的竹編技藝,一根根竹篾在他手中來回穿梭,經緯交織,引得游客不斷贊嘆。
博覽苑位于古城世德堂第1、2幢,是我省首個鄉村非遺博覽苑,集技藝傳承利用、非遺扶貧就業、文旅產業融合等功能為一體,設有傳統文化展示、非遺項目互動體驗、非遺文創產品展銷、非遺傳習活動等區域。
這里,展陳了省級非遺竹編、市級非遺棕編、魚子燈等眾多非遺項目,每項非遺的背后,都蘊含著一段歷史文化故事,也彰顯著一個又一個非遺傳承人的努力;這里,經常性開展非遺體驗課,不僅讓市民游客們近距離觀賞非遺傳承人用靈巧的雙手制作出精美作品,還可以親自動手參與制作體驗;這里,時常能看到研學團隊的身影。多所學校組織研學師生到此開展活動,感受泰寧非遺文化。孩子們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學習非遺技藝,了解泰寧豐富的非遺資源。同時,博覽苑還多次開展非遺進校園、小小傳承人等系列互動,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歷史、了解非遺文化。
據悉,截至目前,2023年博覽苑已接待游客3萬余名,接待研學團隊10個、研學師生1100人,非遺展演45場次。
文化賦能
非遺“點亮”古城夜經濟
夜幕降臨,泰寧古城內的東坑魚子燈、龍燈旱船、狀元巡游、漢服走秀等踩街活動,“點亮”古城夜經濟,讓千年古城因非遺文化而顯得更加鮮活。
為了讓非遺文化溝通歷史與現實、拉近傳統與現代,泰寧將古城內鄉村非遺博覽苑、尚書第、梅林戲展示中心、紅軍街等資源串點成線,打造以“古城探尋泰寧文風,守望千年文化遺產,賡續紅軍精神血脈”為主題的文化旅游路線。
傳統和現代對撞,非遺和美食聯結。泰寧打造了大龍擂茶、游漿豆腐等非遺深度體驗館;開放非遺集市,游客可品嘗暖菇包、碧玉卷等非遺小吃,可在古城大眾茶館、谷倉茶鋪聽戲喝茶,促進泰寧特色非遺產品消費;培育80夢工廠、DT CLUB主題館、畬竹人家主題館等休閑業態,給人間煙火氣添上了“文化味”。市民和游客在煙火氣中走近非遺、體驗非遺、認識非遺。
同時,泰寧還面向游客常態化推出以非遺民俗文化巡演、街頭戲曲展演、非遺展示展演為主要內容的古城夜間街頭文化項目,讓非遺項目從場館內走出來、動起來,用非遺文化為泰寧夜間經濟賦能。
非遺文化加持,泰寧古城夜經濟更加熠熠生輝,進一步豐富了旅游空間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
泰寧記者站 李少蘭 熊明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