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金湖西路的老人涂聲福,可以說是三明泰寧最知名的“文藝青年”。這位精神矍鑠的老爺子在泰寧文藝界名氣相當高,吹、拉、彈、唱樣樣精通,還是泰寧非遺傳承的“守望者”。從“老有所樂”到“老有所為”,涂聲福用一腔熱愛,讓泰寧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風采。
涂聲福和其制作的“龍頭”
踏上文藝之路
1941年,涂聲福出生在泰寧一個貧苦家庭。15歲時,父親想讓涂聲福學一門手藝以解決生計問題,便安排其去開善鄉一位老木匠那學木藝。就這樣,涂聲福每日跟著師傅走家串戶接活打下手。偶有一日,聽見雇主家女主人在唱泰寧山歌,聲音婉轉悠揚,涂聲福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淳樸的旋律給單調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而文藝的種子也在涂聲福心里悄然種下。
憑著一腔熱血,涂聲福加入了梅林戲團。剛入戲團,涂聲福什么都不會,但什么活都搶著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涂聲福每日跟老師苦練發聲、唱腔,跟工作人員學習布景、道具擺放,跟伴奏老師學習樂器。漸漸地,涂聲福開始扮演些小角色,初露鋒芒。經過多年扎實的刻苦練習,練就了涂聲福成為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行的“文藝大拿”,也成為梅林戲團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涂聲福正在制作魚子燈
退休后的精彩生活
2001年退休后,涂聲福開始潛心鉆研茶東坑魚子燈等民俗。為了將泰寧魚子燈傳承下去,退休后,涂聲福以家為工作室,自掏腰包,購置材料,鉆研工藝。
泰寧縣杉城鎮茶東坑村民間有魚燈習俗,始自清朝道光年間,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歷史。涂聲福從小浸潤在泰寧的傳統習俗中,特別喜歡看燈、玩燈、制燈,且之前在梅林劇團就能將演出道具等制作得惟妙惟肖,這也給他制作魚子燈打下了基礎。扎魚燈骨架、剪魚鱗、敷魚身、做魚頭……一道道精細復雜的工序,對心靈手巧的涂聲福來說都不在話下。
每年的節慶前,也是涂聲福最忙的時候,有許多單位與街道都向他預訂魚子燈。除了做魚子燈,涂師傅還有一個絕活——稻草龍,由田間的稻草扎成一長條,頭上開個口子,算是龍頭,身上再插滿線香,由幾個小朋友舉著玩的花燈。
作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涂老師不僅積極開展“魚子燈進校園”等傳承保護工作,常受邀走進校園等給在校師生手把手傳授魚子燈制作技藝和鬧燈習俗,還經常性地參與對外交流展示等活動。涂聲福曾榮獲“最美非遺守望者”稱號,他不僅僅是魚子燈的傳承人,還對泰寧的梅林戲、茅擔舞、上青古樂、民俗婚慶等本地特色非遺項目和民俗有大量的沉淀,如今,涂聲福已成為泰寧民間文化、民俗文化的優秀傳承人、帶頭人和組織者,是泰寧有名的“文藝青年”。
受其熏陶,涂聲福的老伴夏芝華也熱衷文藝,老兩口一人拉二胡、一人演奏三弦,再唱上幾首泰寧山歌或是梅林戲劇目,好不愜意。(通訊員 陳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