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叮咚……”肖小花微信上信息響起,她笑著說,“又有一個顧客打算訂紅菇,最近賣了3公斤了,都是賣到福州,土雞和自釀的酒也賣了不少。”
肖小花亮出她曬在朋友圈的紅菇
肖小花是泰寧縣朱口鎮朱村人,今年32歲。她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吃藥治療。2015年丈夫因燒山坐牢,家庭一下子斷了經濟來源,她獨自照顧著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本就拮據的小家陷入困境,當年她家就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怎么幫她脫貧?鎮扶貧部門先后3次入戶為她謀出路。最終給她量身定制了一款脫貧方案——“土貨女郎”。
泰寧縣朱口鎮植被覆蓋率高、空氣清幽,自然生態條件好,常有野生紅菇、竹筍采摘,但本地市場不大。在鎮扶貧辦工作人員的建議下,肖小花開始利用微信尋找外地客源。
“身邊的鄰居和朋友都幫著我宣傳,慢慢的有了一些客人,我做生意講誠信,從不以次充好,生意也就做起來了。”肖小花亮出了手機里她的朋友圈。
紅菇、竹筍這類土貨雖然銷路好價格高,但是限于季節性,當地扶貧部門又幫肖小花報名了鎮里的三期雨露計劃——養殖技術,還為她申請扶貧資金3000元購買雞苗和飼料。在鎮農技員的指導下,肖小花養的土雞已達300余只。微信朋友圈直播土雞生長環境,讓不少本地和外地的顧客找上門來。
2016年1月,該鎮扶貧辦工作人員定期回訪時,不僅看到肖小花養殖的小雞,還在墻角看到她正煨著的朱口米酒。她制作的當地米酒,酒色金黃通透,香味濃郁內斂,口感細膩綿長,口齒留香。工作人員當即靈光一閃,建議她可以增加釀酒規模,嘗試釀米酒進行銷售。
肖小花深受啟發,改進釀酒工藝,并讓大家品嘗提意見。去年,單是米酒就讓肖小花增收3000余元。
今年初,肖小花加大釀酒和養殖規模,自釀了800公斤米酒和250公斤葡萄酒。通過微信直播釀酒全過程,三明一位客戶看了,一次就預訂了250公斤米酒。不出一月,自釀米酒就銷售一空。
利用微信朋友圈這一年多,肖小花增收4萬余元,成功脫貧。下一步,她打算利用扶貧貼息貸款擴大規模。
“爭取做出我自己的品牌,也想再拉上其他貧困戶的姐妹,一起做,共同脫貧。”肖小花自信滿滿地說。(熊明歡 詹宗瑩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