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衍森
宋代珍貴文物三元垂裕祠,坐落在美麗如畫的三元區荊東荊山腳下。北對風光旖旎、曲折蜿蜒的沙溪河畔,南靠郁郁蒼蒼、鳥語花香的荊山山麓,四周為書聲瑯瑯、人才濟濟的學府——三明學院所擁抱,真是山川毓秀、人杰地靈,被列為“八閩古祠”,實至名歸,情理之中。
宋代著名陰陽家羅裳先賢有詩贊道:“真龍古脈屬沙陽,荊山南岸隱身藏。靈龜出海回頭望,孤雁投湖下嘴傍。”此詩是垂裕祠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文脈綿長、人丁興旺的真實寫照。這里的“沙陽”指的是當今的三元荊東村。“沙”是沙溪河,“陽”是指南岸。據《鄧氏家譜》云,荊東村古時叫“歸仁里”,當年是塊百草豐茂、樹木蔥蘢的小平原,是先于三元城關開發的始祖發祥地。“真龍骨脈”昭示此地人才薈萃、賢人輩出,尤指鄧公克諧的八房子孫日后將枝繁葉茂、蒸蒸日上。“孤雁投湖”是擇地造墓的術語,指墳塋形貌。詩句勾起我們后人浮想聯翩。大家知道,垂裕祠是座宋代古祠,造型別具一格,前祠后墓,祠墓一體,具有濃郁的漢代遺風,三明地區絕無僅有,省內外也極為罕見。
三元垂裕祠的美,在于它名人輩出,星漢燦爛。步入垂裕祠,左右兩廂廊是自宋以來的鄧氏名人頭像。我們猶如走進歷史的長卷,領略歷史的風云,觸摸時代的脈搏。宋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最激烈而復雜的時代,也是英烈諍臣泉涌、可歌可泣的年代。三元歷史人物,是祖國歷史長河的一朵朵浪花,充分展現歷史的風貌。三元鄧氏,作為當地一個大姓旺族,自然名人如云,輝耀史冊。始祖克諧公生有八子,代代恪守祖訓,英才輩出,據有關資料,僅宋代就有進士二十九人,杰出人物十幾個。
當我駐足宋代左正言鄧肅像前,不禁肅然起敬,仿佛看到北宋末年,奸臣當道,民不聊生,鄧肅拍案而起,寫下《花綱詩十一章并序》,發出“但愿君王安百姓,圃中無日不春風”“填海我如精衛,擋車人笑螳螂。六合群黎有補,一身萬段何妨”的絕唱;當我仰視明朝廉臣鄧文鏗畫像時,那忠心為民、兩袖清風的一代廉臣形象立刻映入眼簾,他的《高隱雪晴》遺詩“茅屋青山隱者家,田園廬舍度年華。回頭又是立秋歷,觸目俄看六月花。有客觀梅研易象,何人仗節在龍沙。朝晴喜出黃棉襖,冷暖林泉亦可夸。”的吟誦,道出了他為官清廉、不計個人得失的高風亮節;當我佇立在清朝民族英雄鄧廷禎肖像前,似乎聞到了當年廣東虎門禁煙的濃烈硝煙,聽到了隆隆的炮聲和萬眾一心的吼聲……鄧廷禎《虎門雨泊呈少穆尚書》詩云:“戈船橫跨海門東,蒼莽坤維積氣通。萬里潮龍生穴雨,四周山響虎門風。長旗拂斷垂天翼,飛炮驚回飲澗虹。誰與滄溟凈塵塊,直從呼吸見神工。”唱響了中華民族向西方列強抗爭之歌。
瞻仰了宋銀青光祿大夫克諧神龕之后,后面是一排古色古香的扇門。扇門上鐫刻著一首紅色字體的《八音詩》:
金紫何曾一掛懷,石田茅屋自天開。
絲竿釣月江頭住,竹杖挑云嶺上來。
匏實曉收栽藥圃,土花春長讀書臺。
革除一點浮云慮,木筆題詩酒數杯。
這首《八音詩》常為瞻仰者所忽略,以為是裝飾品。其實,此詩大有寓意。詩作者為宋代遺民福建林清。元朝建立后,林清無意仕途,隱居山寺。一次,知府來寺院檢點花名冊,別人介紹說林清會作詩。知府讓他以“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為題吟詩一首,林清便作詩一首,表達自己不愿與元朝同流合污的心志,并將八音各字嵌于句首。祠堂建造者將此詩鐫刻于此,用心良苦,目的有二:一是照應克諧的“八房”子孫,八音分房,房房英杰有為;二為暗示大宋覆滅,子孫都是遺民,表達義不出仕的浩然正氣。時至今日,有遠居海內外的八房子孫前來認祖,都以能背誦《八音詩》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