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縣南邊的象山,以萬畝草場和高山湖、寺的勝景揚名八閩。殊不知,象山南邊有個小村,200多年間,竟然出了4個舉人8個貢生,人文鼎盛,令人驚嘆。
大田縣僅存的節孝牌坊
時值深冬,我們來到這個名叫懷德的謝洋鄉高山村,渾然不覺已身處海拔近千米。放眼四望,都是尋常小山,驅車村道,所見也都是小山。
然而,覺得綠——村部的右邊就是一片竹林,里面混雜著蒼老的大樹。
祖祠后山四季蒼翠
◢梓木成林
懷德村,古樸、美麗。大致背依峰,面對嶺,前洋、內洋左右兩條坑壟的澗水在圣筶山后合為一溪??偟母杏X:視野開闊,水尾神秘。
這里曾經居住著潘、陳、楊諸姓人家,至今留有潘坑林、楊厝等地名,但自康熙末年林姓在此肇基,如今全村1000多人全都姓林。
開基始祖林在巽(1683-1772年),諱恢繹,號潔齊,行謖四,屬“五馬暢公”后裔,其先人于唐開元間由“福唐東瀆”徙居吳山梓溪,再遷謝洋。在巽公由謝洋“安和堂”遷懷德鄉前洋柯樹兜建“豐樂堂”定居,活到90歲。他70歲時赴京賓筵之典,欽賜八品耆賓,并賜牌匾:“平心克己”,至今傳為佳話。
豐樂堂飛檐翹角,它的后山林木翁郁,面積廣大。嶺崙間有茶園,山頂聳起,舊稱“懷德尖”,曾設寨堡。入冬后,雪落叢林,白綠相間,成為美景,我們無緣得見,但從舉人林暢的《懷德尖觀雪》足以領略:
云寒迷野渚,雪落極天涯。一刻青山老,斯須古樹花。尖崖鋪月影,林谷噴鹽華。遇此千巖秀,詩情興亦奢。
村部背依的山峰名叫水堀頭,其頂也曾設寨,殘垣隱于密林中。左右兩條坑壟分別叫作前洋、內洋,林氏人家在梯田上方依山而居,以耕讀傳家。開基的第二代就出秀才,第三代出舉人,接著,“五世聯芳”……據不完全統計,200多年間,懷德村出了文舉一人,武舉3人,貢生8人,文武生員60人,可謂“梓木成林”。
萃秀堂
◢“一個半”舉人
在懷德,提起書生首推林暢。
林暢(1730-1815年),諱兆浡,字致生,號茂圓。他從小聰明靈俐,12歲時隨叔叔去永春考秀才。年幼貪玩,書寫遲緩,該交卷了還在作答,考官稍一閱讀,就為他點燭,允許延時。結果考取了秀才第一名。
消息傳回家鄉時,在巽公正在仙公亭岬清垵割魚草。聽說兒子林振奇考中秀才,只“哦”了一聲,仍舊揮鐮;人說“你孫子也中秀才啦”,他握著一把魚草拔腳就往家里跑,鐮刀不知失落何處。其妻范氏也樂不可支,上樓打酒招待“報子”時,酒從樓板滴漏下來——原來,高興得盛酒忘揭酒壺的蓋子了。
18歲那年,林暢去福州應試。同行學子們催他動作快點,見他仍然不緊不慢的,就匆匆先走了。中午時分,林暢半道趕上先行的學子,覺得奇怪。學子說:“摘了路邊幾顆桃子解渴,被攔住了。”
“賠錢啊。”
“他不要錢,要我們對對子:童生生童生字少一橫。”
“哦,這有何難:老大大老大字加一點。”
話聲剛落,桃林里走出個老漢,拱手送行。原來,看園老漢取笑“童牛偷桃”,林暢反譏以“老犬守桃”,老漢肅然起敬。
林暢仍然貪玩,誤了考時??脊俨蛔屵M考場,嘲笑他:“大水流砂粗滯后。”林暢當即反駁:“狂風吹谷癟在前。”考官一楞,允許入考。林暢只考了半場,憑成績中了副榜舉人,相當于貢生,人生足矣。但是,林暢不服,21歲再考,中舉第一名。奇怪的是,《大田縣志》記載:“林暢,號敏(致,應是版書錯誤)生,認都懷德人,乾隆十二年丁卯科‘欽賜舉人’。”
林暢機智多謀,筆力雄厚,打贏了事關全族興衰的一場爭地官司,成為族人訓子讀書的樣榜,盡管其后無傳,但獲全族宗親祭祀。
從后重坑看水堀頭,其峰翠綠。
◢耕讀傳家
我們走訪舉人宅院。
先訪前洋的萃秀堂。這座清代民居依山而筑,上下堂,左右扶厝,民國時失火,石裂留史。口傳定基時,東家致聚公與地理先生為定何處為廳而爭執,結果把下堂當正廳,一厝有兩廳。其下廳聯曰:
萃聚群賢書卷里,
秀明山水畫圖中。
天井有上下埕,都以條石鋪砌,頗為罕見。上廳聯也嵌入“萃秀”二字曰:
萃處在一室之中惟詩書方可養性,秀士居四民之首敦孝弟乃得興家。
林致聚是懷德林氏首批秀才林振奇長子,生七子,其次子林文德中秀才,孫林廷斌(字作師,號雅莆)清道光二十九年中武舉,官授泉州后營都閫府,正四品武官,曾孫林澄清也孔武有力,中武秀才。除長子早亡外,他的兒孫中,還出了兩個恩貢、一個例貢、三個文武生員。元孫林金堡,民國初年任民團團長,威震十里八鄉,人稱“懷德堡”,留下許多傳奇故事。
出萃秀堂門頭,見石階歪扭,高低不平,覺得奇怪。村民解釋說,這是故意的,此厝為蛇形,石階歪扭更顯“蛇性”。
在通往“豐樂堂”的古道旁,立有一座“節孝”石牌坊:四柱三樓,為開基祖第四代孫林上銀之妻陳氏而立。她是德化山坪社(今大田縣屏山鄉)人,《大田縣志》載:“嫁有日,銀病,父母議暫遲。氏請‘正宜往侍湯藥,其痊否,則命也’。遂于歸。未幾,銀果卒。氏守節終身,無一戲漫語。”咸豐元年,布政使王懿德題請建坊旌表。她的嗣子林延玉,例貢生,孫林連三,武秀才。
尾頭厝“豐樂堂”建在泌洋舊地,又名柯厝兜,上下堂,左右廂房為書院,飛檐翹角,矮墻圍護。背依長年墨綠的“懷德尖”,面對四季變色的洋面良田,其聯曰:
造化無私禎祥備至豐年屢,門庭有慶禮儀相將樂意融。
這座林氏宗祠另有聯語訓導:
孝悌承先德,詩書啟后昆。
每逢喜慶,廳壁依古式張貼喜報,恭贈匾文:“雙桂齊芳”“丕振家聲”,等等,一派古香。
村前圣筶山遺存古代風水林
◢生態安居
從前洋轉到內洋,要越過一個平緩的崙嶺,都已辟為良田。如今,“水堀頭”山腳成為新的聚居點,現代樓房在這僻遠的高山村接二連三崛起。
另外兩個武舉人家,其一在內洋崘邊,貢生林奎光之孫——咸豐元年武舉林元超(字升才,諱見藝)的故居,只剩半座房了。
驅車轉上水堀頭背面的后重坑,四面山林之中,竟然出現一個小平洋,瓦屋毗連,鴨戲池塘。咸豐五年武舉林廷成(字作令)出于此,后無傳,余失考。登上小崙頭,前洋及村部面前的圣筶山,盡收眼底。圣筶山密樹成林,郁郁蒼蒼,是一處古代遺留的風水林。
濟多堂所在的寨兜村位于后重坑左邊——它與泌洋同一坑壟,居上方,山林茂密。建濟多堂的是貢生林文炬,例贈承德郎。其子林廷英,字作猷,舉“孝廉方正”,加承德郎。咸豐三年,漳平紅線會黃友率眾攻入大田縣城,縣令李文炤戰死。林廷英雖然只是一個文秀才,卻挺身而出,率鄉勇(其族侄中至少有九個武秀才)保境安民,次年擊潰會眾。因參戰有功,新任知縣楊應斗贈匾“恩舉”——是否咸豐五年恩科舉人?不詳。
廷英之子林升節,貢生。縣令贈匾:“濟濟多售”,其厝因此命名為“濟多堂”,祈盼多出人才,果然又出秀才林開生。
濟多堂廳有屏風,木雕精美,曾在房前、屋后各安一尊石獅,如今只圍墻外遺存一個石旗桿的基座。這座建筑上下堂,左右扶厝,正對著水尾。房前辟有四丘長方形梯田,再建排屋以防坑口“泄漏”,附近風水林成片,民俗安居藝術得到尊重。
采訪中得知,村兩委在保護環境生態的同時,大力弘揚鄉土先進文化。大田縣均溪鎮林業站長林文雄出自懷德,多年來默默收集史料,整理林氏源流,煥發文脈書香,為懷德申報傳統古村落打基礎……令人肅然起敬。
返程途中,回望懷德,一派蒼翠?!?三明日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