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心結 續情緣
在大田縣建設鎮,有這么一位鄉村法官,為了減輕群眾負擔,他帶著工作人員深入到墟場、田間地頭巡回辦案,足跡遍及轄區方圓700多平方公里;他不怕當事人的誤解謾罵,埋頭于費力不討好的調解工作;根據城鎮發展要求,他精心推出司法護企項目,幫助企業化解經濟糾紛……
“我愿萬家皆和諧,就得解法結又解心結。要依法辦案解開法結,還要講通情理,解開心結。”這是他勸誡自己的打油詩,也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更是一名基層法官對群眾的深情厚誼。他就是鄉親們的貼心法官、全省法院先進工作者、大田法院建設法庭庭長李勤模。
當事人向李勤模(右二)表示感謝
把法庭搬到群眾家門口
建設法庭雖然位置偏僻,但卻不是一個普通的法庭,它曾先后榮獲中國十佳人民法庭等殊榮。2010年,李勤模初到建設法庭,他的心里忐忑不安:“這樣一個先進法庭,我能勝任嗎?”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求實的態度、作踏實的功夫。李勤模走進建設法庭的第一天,他尋思最多的,就是如何傳承好這個全國典型,絕不能讓建設法庭的光輝在他手中失色。
白天辦案工作;晚上翻閱檔案、學習理論。在不懈努力下,他慢慢找到了山區法庭問題的癥結:轄區村莊多處在深山中,農民淳樸善良,但文化素質不高,在處理婚姻、地基、財產等糾紛時,容易出現一些過激行為,這就使得一些簡單的民事糾紛,發酵成為治安甚至刑事案件。
本著“有案辦案,無案普法”的信念,李勤模秉承建設法庭的“傳家寶”——巡回辦案制度,采取定期開庭與定點開庭相結合、巡回開庭與就地辦案相結合的方式,和同事們自備便攜式審判桌椅,把法庭搬到田間地頭和群眾家門口,調解矛盾糾紛,實現了“以法庭為中心”向“以群眾為中心”的實質性轉變。
2012年來,李勤模帶著巡回法庭的工作人員,走遍了轄區的每一個鄉村,共巡回478次,巡回受理案件531件,巡回審結案件531件,開展法制宣傳20場,受教育人數達8000余人。
判得好更要“調”得好
“判得好不如調得好!”在工作中,李勤模最講究的是案件調解,堅持多做調解工作,積極化解矛盾,希望能給每位當事人留下“案結事了人和”的美好結局。
幾年前,村民孫某騎摩托車撞到李某,導致李某落下了終身殘疾。此后,李某便把孫某當作“仇人”,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矛盾。他甚至揚言:“當年那場交通事故,孫某就賠了那么點破錢,根本不夠用。既然我的腿都保不住了,更不能讓孫某好過!”
“在農村,當事人打一場官司,就有可能結怨一輩子,甚至影響下一代!”為了扭轉這一現狀,李勤模利用“1+N”綜治信訪維穩聯動工作機制,主動與勞動保障所、司法所等溝通聯系,帶領工作人員主動走訪李某所在的村子,查清問明事件原委,并找出法院審判的依據,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李某的釋理說法工作。
當李勤模和工作人員第6次到李某家進行調解時,終于打動了李某,他慚愧地對李勤模說:“為了我和老孫的恩怨,你們跑了6趟,我們再鬧下去就對不起你們了!”
讓矛盾糾紛不出村,這就是李勤模的樸素想法。數據顯示,2012年來,他共調解撤訴507件,調解撤訴率71.5%。2014年5月,李勤模還請來了建設鎮退休干部吳聯武作為庭里訴前調解員,利用吳聯武豐富的鄉村糾紛調解經驗,有效地提升了法庭的調解能力,這在我省基層法庭可算得上是個創新之舉。
擦亮“司法護企”招牌
“謝謝法官!你們辛苦了,謝謝你們為我們企業所做的一切!”不久前,李勤模和同事在回訪轄區企業時,某水泥有限公司林經理說。
原來,該水泥有限公司在廠房擴建、道路建設時,占用了隔壁石墨廠的部分廠房,雙方關系一度緊張。在與當地村委會、水泥廠協商未果的情況下,石墨廠一紙訴狀將他們告上了法庭。
“如果只是簡單地一判了之,勢必造成雙方關系緊張,既不利于企業正常的生產發展,對當地社會穩定也會造成不良影響。”法庭調查后,李勤模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
隨后,法庭及時啟動訴前調解程序,制定詳盡的調解方案。李勤模等人先后9次到當地政府、村委會,召集雙方當事人及有關部門協調處理此事,經過努力,雙方尖銳的對立情緒有所緩解。法官們又趁熱打鐵,多次組織雙方負責人坐在一起,引導他們從今后的長期合作與發展考慮,理性處理矛盾。終于,雙方達成了和解,該水泥有限公司順利竣工投產。
隨著轄區經濟的發展,企業經濟糾紛案件逐年增加。企業活,則經濟活,為此,李勤模和同事們將積極服務經濟發展作為目標定位,及時、慎重、穩妥地處理涉及企業的各類糾紛,“司法助企”就是他們扶持經濟發展的又一新招。
據了解,建設法庭采取設立聯系點、發放聯系卡、舉辦法律講座、邀請旁聽庭審等方式,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聯絡;針對在案件審理中發現的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問題,精心編印了《當前經濟形勢下企業防范經營法律風險的十項提示》,幫助企業找出法律風險點、矛盾易發點,及時防范各種風險,助力轄區企業發展。去年以來,李勤模走訪轄區企業265家,實現了走訪全覆蓋、服務零距離、普法宣傳百分百,轄區96%的企業實現無訟,且涉企案件呈每年遞減18%的良好效果。
建設鎮黨委、政府領導曾深有感觸地說:“有李勤模這一批人在建設法庭,為轄區群眾排解糾紛,化解矛盾,我們就可以全身心地抓經濟、謀發展了!”(本報記者 黃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