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明9月22日電(謝曦)三明市大田縣是福建省第一個“河長制”的“吃螃蟹者”,2009年便率先推行“河長”制。制度試行之后,轄區內兩條主要河流均溪、文江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沿河兩岸工礦企業的污水、廢渣排放監管加強了,一批無證照、污染重的企業取締了,河道上淤積的泥沙、垃圾清理了……
現任大田縣委書記熊旭明,在擔任縣長期間曾執掌過多年的“總河長”,他告訴記者,作為縣委書記,執行“河長制”還是要帶頭落實“四要”“四給”:逢會必定要講,調研必定要看,污染必定要查,反饋必定要有;給人、給錢、給位、給贊。而在具體工作中,就是堅持問題導向,牢固樹立“污在水中,源在岸上”的理念,關鍵是“嚴管、勤查、聯動、重罰”,全力打好治水攻堅戰、持久戰。
嚴管源頭、過程、結果,做到敢于亮劍
2013年,大田縣全面完善“河長制”流域管理機制,由縣長任全縣“總河長”,由分管水利和環保工作的副縣長分別擔任均溪河、文江河“流域總河長”,境內所有河流按河段,不分大小,均設立“河長”,全縣168條干支流共設立了168名河長、河段長。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實行分段管理、分段監控、分段考核、分段問責,實現了“河長”全覆蓋。
源頭嚴管是治本之策。對污染企業項目,大田縣賦予水保部門、環保部門一票否決權、第一審批權,實行“三個一律”,即:對不符合水土保持、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建設項目,一律不予立項;對水土流失治理不到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一律不予通過年檢;對把關不嚴、監管不力的單位和個人,一律嚴肅追究責任。同時,積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督促企業達標排放,淘汰了一批不符合水保、環保要求的企業,減少了企業對水環境的污染。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大田縣推進礦山治理“五園模式”,把礦山修復治理成公園、田園、家園、工業園、物流園;推廣“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前埂后溝反坡臺”和梯壁植草等茶果園建設模式;實施城市清水蓄水、河濱景觀、生態護岸等流域建設模式。
加快治理城鄉生活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在城區新建了日處理200噸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和日處理2.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在鄉村積極推進家園清潔行動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切實減少了城鄉生活垃圾和污水。制定出臺做好生豬養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實行畜禽養殖區域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對禁養區內的養殖場一律關閉拆除,可養區生豬養殖場實施標準化改造、實現達標排放。
在嚴管過程中,大田縣通過建立“四個一”(一圖一冊一策一考評)工作機制,確保全縣所有大小河流有人管、管到位。一圖:建立“河道管理示意圖”,各河段長、上下游、干支流等信息在圖上一目了然;一冊:即河長花名冊,各河長、河段長的姓名、聯系電話、工作職責等信息向全社會公開,并在每條河流顯要位置設立公示牌,公布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督和舉報;一策:即對每條河流因地制宜編制綜合整治方案,做到“一河一策”;一考評:即制定責任制考評辦法,連續11年在新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召開全縣水土保持暨“河長”工作會議,評出全縣“十佳河長”予以表彰, “十差河長”在評先評優和干部提拔任用中予以“一票否決”。
大田縣建立的全縣河段長工作巡查臺賬,則將存在的問題、領導批示、處理情況等信息詳細記錄造冊,對需要跟蹤的問題進行標示,及時跟蹤處理結果,實行“銷號整改”,做到解決一件、銷號一件,有效推動了工作的落實。
建立河長巡查監督工作制度,及時查處問題
大田利用互聯網組建了“大田縣河長易信群”,全縣所有“河長”、水保委成員單位負責人、縣生態綜合執法局全體執法人員、監察局、效能辦工作人員共283人全部實名加入“河長易信群”,在上面互相“曬河”。
“曬河”工作分“三步曲”:首先,河段長、執法人員等將河道巡查情況及時拍照上傳;一旦發現問題,相關河段長、責任部門、執法部門立即追根查源、整改查處;最后,由河長辦跟蹤后續處理工作,整改時限一般為1-3天,整改結果通過圖片形式上傳到易信群,做到有圖有真相,形成全縣“河長”共同監督、共同管護的態勢。“易信曬河”這一經驗做法被中國水利網評為“激浪杯2015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一。
各河段長還要每天上報所管轄河段巡河情況,縣、鄉總河長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督查,河長辦、生態綜合執法局、監察局、效能辦等部門開展日常巡查和明察暗訪,發揮全縣265個村級水環境監督員作用,及時勸導制止亂倒垃圾、亂排污等不文明行為,并建立有獎舉報制度,加大“河長制”社會監督力度和河道保潔宣傳勸導力度。
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全民治水合力
大田縣將河長、河段長責任“系在一根繩上”,將職能部門、執法部門責任“放在一條船上”,形成了一個縱向到村組、橫向到部門的網格化管理格局,提高了水環境治理的行政效能。
大田縣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執法司法聯動機制,公安局、縣檢察院、法院分別設立了生態偵查大隊、生態檢察室和生態環境審判庭,提高了涉水違法案件的查處效率。為解決多頭執法、推諉扯皮的問題,2010年7月,大田率先在全省成立了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專門負責全縣的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處罰。2012年12月,大田又整合了水利、國土、環保、林業、安監等部門在生態環境領域的行政處罰權,成立了全省首家生態綜合執法局,同時鄉(鎮)配套組建生態綜合執法分局,起到了“生態警察”的作用。
在宣傳聯動上,大田縣人大常委會舉辦了河長制落實情況專題詢問會,縣電視臺現場直播,接受群眾監督。在縣電視臺開辟了“河長”專欄,通過向廣大群眾發放“致沿河居民一封信”、編制《閩中之秀?生態大田》和《綠水青山話河長》、開展“學生帶法回家”、中小學生“水保杯”作文競賽等活動,創作了《共飲一江水,保護母親河》歌曲在群眾中傳唱,增強了干部群眾愛河、護河的意識。
重拳出擊,查處一起、教育一片
讓涉水違法者在經濟上受重罰、輿論上受譴責、法律上受制裁,達到查處一起、教育一片的目的,這是大田“河長制”的“殺手锏”。自大田縣生態綜合執法局成立以來,共打擊涉水違法行為808起,當場制止412起,要求違法行為人、企業整改恢復122起,要求停產整改企業65家,辦結行政處罰案件55件,收繳罰沒款124.7萬元。企業違法成本的提高,促使企業不敢違法、自覺守法。
大田還在縣電視臺、大型LED顯示屏上對各類涉水違法行為公開曝光,利用輿論的力量譴責違法行為,倒逼企業加大治污減排的自覺性。如一家企業偷排污水被處罰了10萬元,并在縣電視臺作整改表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同時,建立涉水違法企業黑名單,一旦發現涉水違法行為,縣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及時介入跟蹤,實行“多堂會審”、聯動執法,以嚴格的規定、嚴厲的問責,將違法行為逼到墻角,讓企業對違法行為望而生畏,提高了企業負責人環境保護意識。
“大田‘河長制’實現了變被動治水為主動治水、變傳統治水為生態治水、變政府治水為全民治水的三個轉變。”2015年5月,時任大田縣縣長兼“總河長”的熊旭明在福建省水生態文明專題研討班上作了“河長制”經驗介紹。
如今作為大田縣委書記,熊旭明對大田“河長”治水有了更清晰的工作思路與具體舉措,概括起來就是“五個一”:
確立一個目標:晴天水更清,雨天水不渾;
完善一個理念: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關鍵在黨;
健全一個檔案:健全河道污染源,最差河段整治檔案;
樹立一個標桿:每個鄉鎮確定一段示范河段。縣里確定桃源蘭玉溪為河長制管理示范河段;
形成一套機制:依托大田縣生態建設指揮中心,進一步落實“嚴管、勤查、聯動、重罰”,對所有涉及河污染事件要求2個工作日內辦結,同時落實“六個一”工作機制,即:每日一統計,每周一會商,每月一通報,每季一督查,半年一檢查,年終一考評。重申河長每日巡查河道工作,積極踐行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治水思路,堅持生產生活生態統籌、水域水量水質并重、預防保護治理齊抓,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相關新聞:
泉州“河長制”工作成效凸顯 流域水環境持續向好
從 “一河一檔”到“一河一策” 莆田“河長”治河多措并舉
長泰“河長制”:從“三個三”看國家生態縣的治水經
“河長制”的德化經驗:河聯治、河全治、河共治、河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