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黨委、政府有所應。廣大農民期盼著打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最后一公里”,期盼著共享深化醫改釋放出來的紅利,期盼著政府的公共衛生服務更好地延伸到最基層。
如今,這份期盼正成為現實,伴隨我市探索推進鄉鎮衛生院延伸到村這項工作的扎實落地,“人民衛生為人民”的改革新篇章,出彩地書寫在三明的鄉村大地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詹積富說,一切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一切為人民服務,這是醫改工作的基石,也是鄉鎮衛生院延伸辦村衛生所等醫改新舉措的意義所在。
一切為群眾著想
今年2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三明醫改工作情況匯報時,對三明醫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更大的希望。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一次會議精神,不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市委、市政府、市醫改領導小組審時度勢,呼應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需求,深化全市基層衛生改革,把鄉鎮衛生院在行政村設立衛生所作為深化醫改的一項重要舉措,強力推進,狠抓落實,逐步實現了每個人口較多村衛生所的全覆蓋。
人民的關切就是最大的政治,一切為群眾著想。“方便群眾、盤活存量、提高質量”,這是鄉鎮衛生院延伸到村的一項改革原則,我市在規劃布局新一輪村衛生所時,綜合考慮了服務人口、農村居民需求、地理條件的實際情況,做到常住人口超過1000人的村,延伸設立一個衛生所。常住人口較少的,幾個鄰近村合并延伸設立一個衛生所。常住人口數較多且居住較集中的村延伸設分院。6月15日,記者來到將樂縣南口鄉采訪,鄉衛生院負責人介紹說,像南口的溫坊村是個大村,就設立了一個村衛生所,離溫坊不遠的上仰和里坊兩村鄰近,村民走路不過十來分鐘,且人口較少,就合并成立一個村衛生所。
一切為了方便群眾看病。南口鄉溫坊村村民居住較集中,在村中心位置建有活動中心,中心前有個小公園。在這輪村衛生所改革中,村里主動將這個活動中心騰出來作為村衛生所。裝修改造后的村衛生所環境寬敞整潔,四周村民前來看病都十分方便。15日,記者到這家村衛生所采訪時,73歲的村民揭正榮走了進來,他剛從田里干活回來,手上拿著醫保卡。老揭親切地跟村醫湯邦應打招呼,熟門熟路地將卡交給湯醫生,當天老揭到所里拿治療高血壓的藥,他說:“現在村里用醫保卡看病,真是方便得很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化建設進程加快,醫療衛生服務依托信息化,邁進新的階段。這些新的社會發展成果,怎樣更好地讓廣大農民共享?我市通過落實一系列醫療、資金、制度舉措,在村衛生所開通城鄉居民醫保報銷端口,讓醫保延伸到村,村民用醫保卡就能在家門口看病,筑牢了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網底”。村民伍金姬說:“我不識字,但拿著醫保卡到村衛生所看病,感到十分方便,也感到社會真是進步大了。”
“人民衛生”為人民
不久前,村民羅愛萍在縣城分娩后,回到村里的家中“坐月子”,村醫余遠華定期到她家進行產后訪視,讓她和家人感到放心。村民湯耀周子女在外,村衛生所建有他的體檢檔案,每隔半個月,村醫就會上門替他測量血壓,進行保健咨詢,讓他享受到公共衛生服務的好處。一樁樁,一件件,像這樣村醫服務村民的事,不勝枚舉。
建寧縣作為中央蘇區縣,一些偏遠鄉村更需要醫療衛生服務的覆蓋,在鄉鎮衛生院延伸舉辦村衛生所的改革中,這個縣已設立村衛生所70多個,300多位村醫為蘇區農民盡心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縣財政專門撥出100萬元資金用于村衛生所建設。目前,全市已開通城鄉居民醫保的村衛生所1001個,與此同時,村衛生所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得到進一步落實,讓村民共享政府的公共服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
改革推動變化,變化溫暖民心。一位村民到公辦后的衛生所看病,深有感觸地說:“公辦的村衛生所,讓我感到更貼心。”
以往,村衛生所大多由村醫私人承辦,很多村衛生所就辦在村醫家里。一位村民坦言,“村醫大家都認識,但公辦就是不一樣,大家對村里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加信任了。”如何體現村衛生所的公益性,在深化基層衛生改革中,我市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在村衛生所的業務用房上,由鄉鎮和村共同解決,確保房屋由村里無償提供使用。目前,全市1705個行政村,鄉鎮衛生院規劃延伸設立1077個村衛生所,按標準要求已建成1059個,占98.3%。其中,由村委會無償提供標準化業務用房787個,占到73.1%。
此外,在鄉鎮衛生院延伸辦村衛生所中,全市統一要求各地將村衛生所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每月200元的水電及網絡使用費、藥品零差率銷售補助資金、鄉村醫生津貼等列入縣級財政預算足額核撥。市級財政一次性補助每個村衛生所建設經費6000元。梅列、三元、明溪、將樂等地實行財政資金補助“兜底”,對每個村衛生所每月再給予經費補助,緩解村衛生所的運行壓力,梅列區還出資為鄉村醫生統一配備出診摩托車,真正體現出人民衛生人民辦,人民衛生為人民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