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國家衛健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關情況。就如何做好患兒防治護理的社會關注,多位專家給予解答。
一、中醫藥系統如何應對兒童呼吸道疾病?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邢超表示,目前,全國三級公立中醫醫院中93%設置了兒科,二級公立中醫醫院中73%設置了兒科。
目前正在組織專家制定中醫藥防治兒童呼吸道疾病科普指南,著眼于疾病預防和改善恢復期癥狀,提供有針對性的中醫藥健康科普知識。
針對本輪兒童呼吸道疾病高發且均為常見病、醫療機構就診量顯著增加的情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籌安排:
(一)加強發熱門診、兒科、呼吸科、急診科等科室人員力量配置,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加開診室、增加門診號源、延長門診時間、開設夜間門診、開設周末門診、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等方式,增加醫療服務供給,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就醫需求。
(二)面向基層中醫醫療機構,加強中醫藥防治兒童呼吸道疾病知識培訓,規范開展中醫藥診療,暢通轉診渠道,引導輕癥兒童就近就診,有效分流,緩解就診壓力。
(三)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臨床療效。指導各地結合本地地域、氣候特征,研究制定呼吸道疾病中醫藥防治方案。
(四)組織中醫藥專家,圍繞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多渠道多方式向社會傳播兒童呼吸道疾病中醫藥預防保健知識。
二、中醫藥治療有哪些優勢?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主任吳力群指出,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根據患兒不同的發病原因、癥狀特點及不同體質特征來辨證分型,精準治療。
在呼吸道感染的初期,患兒表現為發熱、流涕、咽痛、咳嗽為主,可采用疏風解表、宣肺利咽的方法,同時根據兒童特點,配合適宜的中醫外治方法。比如針對發熱、咽痛,學齡前兒童可采用穴位推拿、中藥貼敷等方法;學齡期兒童可采用刮痧等方法清熱瀉火利咽。
針對咳嗽、咳痰,可采用經絡走罐、拔罐和穴位推拿等方法止咳祛痰。
在恢復期患兒表現為咳嗽氣短、乏力納差,則會采用健脾化痰、扶正補虛的方法。中醫還講究整體觀念,有些患兒會出現腹脹、食欲差、惡心、嘔吐、大便不調(腹瀉或者便秘)等脾胃功能失調的癥狀,要根據不同病情及不同年齡段,采用相應的中醫治療方法,或內服中藥或使用中醫外治方法,內外結合,從整體上進行治療。
三、對于兒童呼吸道疾病的重癥患者,中西醫如何協同治療?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表示,目前絕大多數孩子都是輕癥,重癥肺炎是少見的,所以不要緊張。即使是確診為重癥,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還是具有較好療效,絕大部分預后良好。中西醫協同治療重癥患者中,中醫藥不但能夠縮短高熱的時間,更能夠阻斷疾病向危重癥進展,而且在防治微生物耐藥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運用中醫“肺腸同治”的原則,既能夠通過通腑泄熱達到治療肺炎的目的,又能夠阻斷疾病的發展,防止呼吸衰竭的發生;對于病情嚴重且已經進行呼吸機治療的患者,中醫藥的運用對于治療急性呼吸衰竭、早期脫離呼吸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一些孩子在康復過程中會出現長時間反復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怎么辦?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主任吳力群介紹,冬季呼吸道感染,如流感、肺炎支原體、細菌或者其他病毒感染,除了發熱,常常都會出現咳嗽的癥狀,在經過相應的抗感染抗病毒治療以后,往往會遺留一個癥狀就是咳嗽,部分患兒咳嗽、咳痰持續時間長,伴食欲不振。
對此,中醫認為是疾病后期余邪未盡、正氣已傷,中醫通過辨證治療,可以采取內服和外治的方法,清解余邪、扶助正氣,補肺健脾、化痰止咳。內服包括服用根據患兒個體情況開的中藥,或者是中成藥。
如果患兒咳嗽痰多、痰為白色,可用陳皮、姜絲燉梨,新鮮梨1個,洗凈不去梨皮挖去梨核,加入陳皮絲、生姜絲少許,放碗中隔水蒸,然后喝湯吃梨,陳皮具有燥濕祛痰作用,姜絲有溫肺化痰作用,梨和梨皮有潤肺降火的作用。
如果患兒是干咳少痰,可用百合、川貝燉梨,百合和川貝有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同時也可配合外治,包括拔罐、推拿、貼敷等治療方法。(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金振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