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的中醫學本科五年制,再加三年碩士、三年博士的教育模式相比,長學制有利于集中教學科研資源,培養高層次中醫藥拔尖人才。
馬民
暨南大學研究生院執行院長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醫藥在抗疫防病治病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讓人們對中醫藥的理解更為深刻,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未來的中醫藥人才如何培養,才能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提高中醫臨床診療能力和水平?不久前,教育部官網刊發《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就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提出改革意見。
中醫藥人才培養仍面臨困境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度重視中醫藥教育和人才培養,為構建獨具特色的衛生與健康服務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中醫藥高等教育已培養出近200萬名中醫藥專門人才,形成了以中醫藥為主體、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實現了從高職、本科到碩士、博士的多層次、多學科、多元化全覆蓋。這些中醫藥專門人才在積極服務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中,成為傳播中醫藥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使者。
“我國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大致分兩種模式,即傳統中醫藥人才的師承培養模式和現代中醫藥人才的院校培養模式。”暨南大學研究生院執行院長馬民教授近20年來一直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
目前,在大學里,中醫專業學制一般是5年。“大部分是以集體授課培養模式為主。前兩三年,學生基本是在學習基礎理論知識,之后進入臨床實習。但中醫學科有著自己的特色,學派眾多,有寒涼派、溫熱派、補土派、養陰派等,需要學習的內容實在太多了。因此,容易出現實踐與理論學習不能很好地互融互促,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馬民說。
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谷曉紅也曾撰文指出,目前在我國醫學院校,學科、課程之間還存在明顯邊界,缺乏有效的交叉融合。對于中西醫來說,由于思維方式不同,學科體系也并不完全相通,仍然存在壁壘。
院校教育存在中醫教育西化、中醫藥傳統文化傳承缺失、中醫教學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中醫技能匱乏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中醫的傳承和人才培養之困境。
《實施意見》的出臺,意在破局求變,進一步推動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中醫藥教育服務健康中國建設、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長學制更有利于集中教學科研資源
《實施意見》提出推動中醫學長學制教育改革,試點探索中醫學九年制人才培養。馬民認為,長學制的目標主要在于聚焦拔尖人才的培養。
隨著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長學制醫學教育模式應與其他各種學制并存,以適應不同層次醫療體系的社會需求。目前,我國已有部分中醫藥大學率先開展了九年長學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天津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
以廣州中醫藥大學為例,其自2015年起新增設中醫學(九年制),實行“九年分階段,本博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中醫學基礎教育、研究生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融合。學生畢業時能夠達到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中醫學博士學位培養雙重要求,主要從事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
“與傳統的中醫學本科五年制,再加三年碩士、三年博士的教育模式相比,長學制有利于集中教學科研資源,培養高層次中醫藥拔尖人才。”馬民說,“不同于西醫的標準化,中醫藥在診療過程中講究‘辨證論治’。有時候同一套治療方案可以用來治療不同的病,只改變藥物劑量就能取得很好的療效。有時候針對同一種病,又會采用不同的方案。要把‘辨證論治’應用到臨床上,真的需要累積很多經驗。”
馬民指出,長學制在培養中醫藥人才上,除了理論教育外,將會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臨床實踐和專業化人才培養。這樣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的專家、學派,掌握到各個系統的疾病特點,真正繼承中醫的精髓。
在馬民看來,對于長學制教育下的中醫學學生而言,培養守正創新的能力顯得更加重要。他指出,老師可以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學體系中,使學生不僅了解到常規的中醫藥傳統理論和臨床技能,更能夠了解臨床基礎研究,培養自主研究能力,從而打開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聯合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在提出推動中醫學長學制教育改革的同時,《實施意見》也提到,試點工作中新增加的招生規模主要用于支持中醫藥院校與其他高校聯合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中醫藥人才。
為何要推動培養復合型人才呢?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指出,中醫藥是復雜的科學體系,需要多學科先進技術的集成和融合,需要多學科結合的人才隊伍。
“對中醫藥人才培養來說,要更加強調多學科的融合,學生不但要懂中醫,還要懂西醫。作為中醫藥專業的學生,對傳染病的防治,甚至是消毒隔離等方面的知識都應該掌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指出,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必將促進中醫藥守正創新發展。但當前,中醫藥的學科交叉還不夠深入,學科之間還沒有深度融合,其難點之一是中醫理論的詮釋。突破這個難點,關鍵在于培養一大批既懂中醫又懂現代科技的復合型人才。
然而,在中醫藥教育領域,要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谷曉紅指出:“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在有限的學制年限內,實現高標準的人才培養目標,這就需要從頂層設計出發,加強不同培養階段課程體系的整合。同時,轉變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為學生發展成才提供平臺。此外,要積極開展‘中醫+’和‘+中醫’,以及‘中西醫結合’領軍人才培養項目,探索通過中西醫、理工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整合式中醫教育體系。”
針對中醫藥人才早學晚熟的特點,廣東省從大學招生開始,就特別注重復合型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王省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我們希望做一些招生制度的改革,包括培養模式的改革、課程體系的重塑,培養中西醫互融互通、兩套本領都具備的中醫藥人才,“通過這些改革,培養出名醫,且能促進良藥的誕生”。
“我們不斷打磨完善‘教學內容—臨床實踐—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多元一體的傳承創新教學模式。”馬民介紹,在內容上,暨南大學致力于將中醫知識技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相融通;實踐上,學校與醫院合作,加強學生的臨床實踐培訓;科研上,學校正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帶領學生努力實現成果轉化。他說:“我們不僅要培養科研和臨床的高質量人才,還要堅持撒播中華優秀文化,培養出高文化自信的愛國人才。”
科技日報記者 葉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