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10月27日電 結合河南省各民主黨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調研成果,河南省委統戰部27日舉行第八期“統一戰線建言獻策雙月談”。
當日,民進河南省委會秘書長李遠現場介紹各民主黨派聯合調研情況時表示,聯合調研組實地考察了5個省內沿黃地市和1個省外地區,組織參加了5個有關黃河的專題研討會或論壇,參觀走訪企業20余家。
基于此,與會各民主黨派專家學者重點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分設生態保護與防洪、流域高質量發展、綜合治理機制、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黃河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等5個主題,展開建言獻策。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副教授盧亞麗認為,面對復雜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形勢,多部門間的協同治理將成為促進黃河流域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的重要動力。
盧亞麗建言,河南省要從完善流域治理政策法規,發揮流域管理的內在聯動機制,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四個方面,解決各部門參與生態保護的協同治理機制等問題。
“黃河寧,天下平”。河南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俊衛在現場發言時說,黃河河南段地處山區向平原的過渡河段,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態復雜。“灘區面臨著防洪、生態保護與國土空間開發的協調問題,其空間治理對于黃河戰略的實施至關重要。”
在張俊衛看來,作為長期形成的農業區,黃河灘區內防洪安全、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矛盾突出,“爭空間”問題嚴重。受環境條件制約,灘區國土空間開發利用質量不高。
張俊衛現場獻策,結合河南省正在開展的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調整工作,合理劃定灘區生態保護紅線,并將紅線內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有序退出,構筑多元協同的新空間格局。
河南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綜合性課題,其中,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文化生態。
對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室副主任潘偉斌表示,文化生態要加強跨區域合作,打造黃河流域早期文明傳承區。
潘偉斌舉例,黃河上中游為我們民族的發祥地,中游和濟水上游則是夏文化的產生中心,根據調查和史料記載,在此區域分布著許多夏朝早期的都城遺址,如洛陽二里頭遺址、濟源原城遺址,以及山西境內的安邑禹王城遺址等等。同時,也集中分布著大量商周時期的遺跡。
在潘偉斌看來,河南與周邊省份如陜西、陜西、山東等地同屬于一個文化區域,許多文化互為一個整體,要全方位充分展示這一文化特征,就需要有一個全流域總體設計,主題明確,主線分明。
此外,與會專家學者還就三門峽水庫庫容恢復、豫西旱作區種植結構調整與高質量發展、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水資源剛性約束下農業水土資源優化配置等系列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省發展改革委、河南省生態環境廳、河南省水利廳等部門還現場就相關問題進行回應交流。
河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孫守剛在總結發言中指出,要充分發揮,統一戰線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資源豐沛、聯系廣泛的獨特優勢,積極組織動員廣大成員,投身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各項工作,共同辦好河南的事情。
孫守剛要求,要善于借力,借助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的力量,學習借鑒沿黃其他省份先進經驗,在更高層次、更大格局中,加深研究,謀劃工作,推動落實。(記者 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