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養殖產業轉型調整亟待積極穩妥推進
禁令之下養殖場面臨賣不得殺不得必須養尷尬局面
武夷山康耀蛇類養殖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野生動物蛇類養殖和經營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經營范圍為蛇類馴養、繁殖、零售、批發、蛇文化展示、觀賞、旅游觀光。其中,食用的蛇類產品約占90%,藥用的蛇類產品約占10%。6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執法檢查組來到這家企業了解相關情況。
公司負責人張招康,今年40多歲,養蛇養了20多年,養蛇這門手藝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是第四輩。受疫情影響,今年從正月初二開始,公司就一直處于停業的狀態,不但封了廠,而且不允許任何人進入。今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出臺后,張招康意識到,自己的企業必須要轉產了。
張招康坦言,養蛇雖然很辛苦,但是20多年自己一門心思都是在做這個事,沒有其他勞動技能,公司一旦關閉全家生活都將面臨困難。一方面,張招康確實覺得保護野生動物是應當且必須的,《決定》很有必要,他堅決支持,也一定會轉產。但另一方面他又有些舍不得,感覺養蛇這個行當還是不能丟。所以,初步打算是想做蛇類的研學基地,幫助孩子了解蛇的性質,教會孩子如何防止被蛇咬、如果被咬了該怎么自救等。
而眼下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該如何依法妥善處理各類產品。“目前公司還有50噸各類蛇制品庫存以及20000多條凍蛇,這些都不知道該怎么處理。下一步,該如何轉產、如何及時調整、轉變生產經營活動也還未知。我們希望政府能夠盡早出臺相關政策,引導我們養殖戶轉型升級。”張招康說。
張招康面臨的難題并非個例。據了解,福建省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已初具規模,現有各類野生動物養殖場1019家,按養殖目的分類,食用類912家、觀賞類97家、藥用類7家、科研類3家。以食用為目的養殖場(食用類)共涉及動物29種、總存欄數約2060萬只(大宗養殖種類有棘胸蛙、蛇類等),從業人員較多,約2500人。一些養殖場面臨資金鏈斷裂、負債無力償還、飼料斷供等壓力,加上壓欄動物擠占飼養場所以及竹鼠、豪豬、果子貍、蛇類4種動物養殖前景不明,還需要繼續投入飼喂等問題,加劇了養殖戶的焦慮。因此,貫徹落實《決定》當前的主要難點在于現有合法養殖場的退養轉產轉崗。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對野生動物保護法進行執法檢查時,各地普遍反映,目前對于需要轉型調整的養殖企業相關配套的補償、處置、轉產政策措施尚未及時全面跟進和明確,很多養殖場處于賣不得、殺不得、必須養的尷尬局面,養殖戶資金壓力大,經濟損失也較大,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根據國家發布的畜禽和水生動物目錄名錄,我們經過認真梳理,以食用為目的養殖的29種動物中有25種可以通過依法納入畜禽和水生動物管理或者引導調整養殖目的等方式轉型,需要退出以食用為目的養殖的動物有竹鼠、豪豬、果子貍、蛇類4種。退養的4種動物共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投資金額約372萬元。”福建省林業局負責人說。
據介紹,按照《決定》關于支持、指導、幫助受影響的農戶調整、轉變生產經營活動的要求,福建省一直在積極推進養殖場退養轉產轉崗。在落實扶持政策方面,經福建省政府批準,福建省林業局以省保護野生動物、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工作聯席會議文件形式下發以食用為目的野生動物養殖場退養轉產轉崗實施方案,實施退出補償、優化貸款手續引導養殖調整、發展替代產業、加大就業幫扶、落實精準扶貧、加強綜合利用、開拓增收渠道等8條扶持政策。
據悉,目前,福建省各地正按照“一場一策”,落實扶持政策,推進養殖場規范、平穩、有序、有效退養轉產和從業人員轉崗。截至6月初,已有120家養殖場完成調整轉型。
□ 本報記者 朱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