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生態問題納入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
將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狀況評估;生態環境部:采暖季對各地重點行業差異化分級管控,優先保障公眾溫暖過冬
即將進入采暖季,大氣污染防控又將迎來考驗。據預測,今冬我國或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對此,生態環境部表示,將在優先保障公眾溫暖過冬的基礎上,推動以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以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為重點的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對重點行業采取差異化分級管控等措施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盡量抵消采暖排放增加和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影響。另外,首屆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已成立,遇突發環境事件,必要時將參加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新京報訊 10月29日,生態環境部召開發布會表示,根據氣象部門預測結果,2019-2020年秋冬季氣象條件相比往年不利,將面臨霧霾持續時間長、覆蓋范圍廣的情況。
秋冬季完不成任務將被嚴肅問責
近日,生態環境部編制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方案設定了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要求區域2019-2020年秋冬季PM2.5濃度同比下降4%左右,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6%。
針對為何最終方案設置的目標低于征求意見稿目標,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這個目標是在廣泛征求相關部門、地方政府以及專家們意見基礎上科學、合理制定的。
他表示,目標設定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目前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還處于“氣象敏感型”階段。研究表明,去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是“人努力、天幫忙”的結果,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占七成,相對有利的氣象條件占三成。根據氣象部門預測結果,2019-2020年秋冬季氣象條件相比往年不利,將面臨霧霾持續時間長、覆蓋范圍廣的情況。
“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將氣象條件差異造成的環境空氣質量變化差異補回來,再進一步下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難度和壓力進一步加大。”劉友賓說,方案中工作任務保持力度不減,壓力不變。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是一項嚴肅的工作任務,完不成任務的城市將被嚴肅問責。按照鞏固成果、穩中求進的總要求,在充分考慮延續性、公平性與可達性的基礎上,此次科學設定了2019-2020年秋冬季目標。
優先保障公眾溫暖過冬
有記者提問,有評論指出由于經濟下行壓力和外部復雜的局勢,今年我國要著力發展煤電,冬季北方的煤改氣將會暫緩或者是擱置。
劉友賓回應,實踐表明,清潔取暖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改善空氣質量最關鍵的舉措,對降低PM2.5濃度的貢獻率達1/3以上。不僅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對于老百姓來講,也可以讓他們生活得更加舒適,是一件為民造福的事。
“今年我們將堅定不移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繼續推進清潔取暖工作,這個沒有任何動搖,沒有任何變化。”劉友賓說,將堅持統籌協調溫暖過冬與清潔取暖,以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今年將合理確定年度散煤治理任務。根據各地上報,本月底前,“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524萬戶。各地散煤治理任務中,“煤改電”、集中供熱、地熱能等方式替代比例超過50%,更加突出多種方式替代,較大程度緩解天然氣保供壓力。
另外,今年秋冬季將全力做好氣源電源供應保障,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對“2+26”城市做到全覆蓋,全面加大支持力度。對已完成清潔取暖改造的地區,要建立長效監管機制,確保不出現散煤復燒問題。同時,要加大清潔取暖資金投入,保障補貼資金及時足額發放。
釋疑
為何多地9月空氣質量反彈?臭氧濃度上升是主因
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的9月全國空氣質量顯示,不少地方空氣質量出現反彈。昨日,劉友賓對此表示,今年9月污染天數增加的重要原因是全國臭氧濃度同比上升。
高溫、光照導致臭氧濃度明顯上升
劉友賓介紹,受比常年同期偏高氣溫的影響,全國臭氧濃度同比上升,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今年9月,全國平均氣溫17.7攝氏度,比常年同期偏高1.1攝氏度,其中北京、天津、吉林等省市的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或次高水平。
今年9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首要污染物為臭氧(8小時)的天數約占污染天的95%以上、23個重污染天的40%左右,說明日均空氣質量主要取決于臭氧濃度;平均臭氧濃度為1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3.6%,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14.7個百分點。其次,降水偏少和氣象條件不利,導致顆粒物濃度上升。9月,京津冀地區大氣靜穩指數同比升高約50%,其中北京市靜穩指數同比升高約40%,大氣擴散能力明顯下降。特別是在9月下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持續一周以上的靜穩、高濕和逆溫天氣,導致污染物的持續累積和轉化。
針對上述情況,生態環境部下一步將推動以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以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為重點的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積極推進產業、能源、運輸和用地結構的優化調整。
劉友賓表示,秋冬季已來臨,氣溫下降,臭氧污染水平下降。特別是進入采暖季后各類污染物的排放強度將進一步增加,氣象條件轉差,PM2.5成為決定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生態環境部將對重點行業采取差異化分級管控等措施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盡量抵消采暖排放增加和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影響。
我國臭氧污染總體可控
劉友賓表示,目前我國臭氧以輕度污染為主,總體處于可控狀態。
“污染天數增加需要深入細致分析,我們一定要看到結構和趨勢的變化。大家對臭氧不要恐懼。”劉友賓說,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臭氧污染雖然有所上升,但以輕度污染為主,總體處于可控狀態。
他介紹,對流層(近地層)臭氧是典型的二次大氣污染物,人為排放極少。地面臭氧主要來源于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在熱和太陽光作用下發生的光化學反應。在前體物含量較高的情況下,夏秋季由于溫度高、太陽輻射強,容易發生臭氧污染。
我國標準規定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為160微克/立方米,與發達國家基本相當。從2015年起,全國337個城市1436個點位均開展臭氧監測。
■ 相關新聞
黃河生態問題將納入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
昨日,劉友賓透露,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監督執法,將黃河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作為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重要內容。
劉友賓介紹,生態環境部將研究起草《黃河生態保護治理總體工作方案》,推進沿黃九省區“三線一單”編制,劃定祁連山區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狀況評估,落實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
另外還將推進流域污染治理,指導和支持沿黃九省區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完成沿黃地級及以上城市103個飲用水水源地1362個問題整治。將黃河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作為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重要內容,今年對青海、甘肅開展第二輪督察。加強環境監督執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黃河生態環境的違法問題。
首屆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組建
近日,生態環境部組建了首屆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將協助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必要時參加現場應急處置工作。
劉友賓介紹說,專家組成員實行聘任制,每屆任期5年。《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管理辦法》界定了專家組的定位和組成方式,規定了專家的入選條件和職責任務等。
劉友賓介紹,專家組將協助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必要時參加現場應急處置工作,指導和制定應急處置方案,提供科學決策建議。專家組還將推動環境應急處置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豐富應急技術的儲備,開展應急狀態下污染物排放或者控制標準體系的研究;參與環境應急相關法律法規制訂,積極參與環境應急相關的教育培訓等工作。
新京報記者 鄧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